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新闻动态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7讲 | 黄悦:科幻文学的底色是人文主义

发布日期:2024-06-18访问次数: 字号:[ ]


2024年6月12日下午,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7讲在北京语言大学教四楼103举行,主题为“从神话到科幻:幻想文学的精神谱系与现实观照”。本次讲座由北京邮电大学黄悦教授主讲,北京语言大学胡珍子老师主持,陈戎女教授、苏展老师到场参与讨论。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幻想文学的发展历程展开,通过追溯科幻小说的认知价值与神话原型,剖析了科幻文学的诗学特征与人文底色。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现场座无虚席,一些同学坚持站着听完整场讲座。

科幻小说是人文和科技的交叉地带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甚至伦理体系都经历着急剧变动,面对现实的日新月异,幻想文学又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因而有必要以贯通式的眼光重新理解幻想文学的价值。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幻想文学即以幻想作为构思基础和手段的虚构文学作品的统称。这里所说的幻想,与虚构、想象不同:幻想是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制造一种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按照托多罗夫的观点,这种“不确定性”可分为三种:不确定存在的第二现实、有可能消失了的另类历史,以及即将可能出现的突变未来,而第三类的不确定性就是由科幻文学所完成的。幻想文学以突破现实的方式,富有预见性地重审人类的终极问题,这种有意制造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理解幻想文学的坐标系原点,也是科幻小说的诗学特征所在。

科幻文学中的神话原型——以《弗兰肯斯坦》为例

黄悦教授以《弗兰肯斯坦》作为分析的起点。这部发表于200多年前的小说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的起点,很多人认为是这部作品中对现代科技的正面描写成就了其在科幻文学史上的地位,但玛丽·雪莱并非科学家,小说中用雷电赋予人造躯体以生命的设定也停留在模糊的想象,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以科学作为情节基点的幻想文学作品。这反映出科幻文学研究中的一种误区,即以科学技术的标准代替科幻文学的诗学标准。

黄悦教授认为,《弗兰肯斯坦》集中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科学理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探索,被弗兰肯斯坦排斥的怪物是科技的产物,却不得不经历被流放、被排斥、被憎恨,最终和他的创造者一起在北极荒原流浪。其中最宝贵的是对理性主导的现代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古典命题的寓言式重演。围绕这个被制造出的“缝合怪”,作者建构起现代小说的经典框架,它包含一系列对立的两极:人与非人、生命与死亡、精神与身体、自然与文化、情感与知识,历经百年,这个框架仍然是科幻小说的经典认知框架。

《弗兰肯斯坦》书影

黄悦教授分析了这部小说的副标题《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并比较了在同时期雪莱创作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虽然玛丽和她的丈夫创作发表两部作品的时间相距很近,但他们却对普罗米修斯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形象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阐释。通过塑造一个无畏的普罗米修斯,雪莱将普罗米修斯的盗火和反叛宙斯、民族解放联系了起来,将启蒙与人、民族以及人性的解放划上了等号。从赫西俄德到埃斯库罗斯,从雪莱到尼采,普罗米修斯作为盗火者、启蒙者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火作为光明和理性的象征也逐渐等同于进步。但玛丽·雪莱的思考显然照亮了普罗米修斯的另一面,并借由这一形象,联通了古希腊对人类理性和命运的思考。这是神话与科幻小说作为幻想文学一脉相承的精神联系。

黄悦教授提到,《弗兰肯斯坦》中“人造人”的观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念,在欧洲炼金术的传统中就埋下了伏笔,比如,《浮士德》中瓦格纳按照配方“制造的”荷蒙库鲁斯,就是一种理性生命的化身,他的这种行为也可以被视为弗兰肯斯坦悲剧的预演。从这个角度来看,《弗兰肯斯坦》既是一部科幻经典,也是一则道德寓言,其对今人的启发,或许更多体现在后一个方面。由此,黄悦教授认为,科幻小说兼具科学、哲理和诗学三维价值,“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划分方式,源于对其诗学价值的轻视,对人文研究者来说,幻想文学诗学价值仍有巨大挖掘空间。

科幻文学的诗学价值和人文底色

最后,黄悦教授谈到了科幻文学的诗学价值及其蕴含的人文底色。黄悦教授以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为例,通过分析《神经漫游者》这部作品,探讨了其中对身体增强、网络社会、信息控制、身心二元关系的讨论,从诗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勾勒出“赛博朋克”的文体特点。她引用苏恩文的定义:“科幻小说是认知性陌生化的文学”,指出这种陌生化的认知效果就是科幻文学的诗学价值所在。作家以科技为手段,突破现实,以更为极端的方式展开人类学和宇宙哲学的思考,其潜在的认知价值也体现在对古老故事结构、叙事模式和认知边界重审,因此好的科幻文学始终没有脱离其人文底色。黄悦教授指出,当今世界技术日新月异,但科幻小说并不能被看作“技术指南”,作家通过推演技术的发展后果最终仍然是指向人的生存处境和社会的系统性问题,这也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科幻文学不可或缺的维度。

问答环节

在观众提问环节,有同学问:科幻作品中的人文底色与其社会责任感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黄悦教授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作为个体要思考的集体性的问题,即承担集体的责任;而科幻作品中的人文底色,是科幻虽然以科学为对象、手段,但是最终指向的具体的人的问题。所有的科幻问题最终是回到对人的关怀。前面说到的不同的科幻流派都是对当时时代人们的焦虑、想象的回应。

还有同学提问,科幻作品中只对人的关怀会不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之外的生命应该如何看待?黄悦教授认为当人类站在了万物灵长的位置的时候或许有义务保卫万物的生存权。但是所有的动物视角也是人类构想出的视角,人类能够设想其他动物的视角恰恰展现了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放弃了自己的绝对中心地位,从古到今,幻想文学都为重新理解人与万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发,这一点值得继续探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