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谱》行116-122中,赫西俄德要求缪斯女神述说诸神的历史,从这段诗行中可以确定,“浑沌”(Χάος)是神,而且相较其余诸神,浑沌是第一个诞生的。但这里存在问题,我们知道,希腊人都非常熟悉盖亚(Gaia)和厄洛斯(Eros),这两个神也在希腊社会广受崇拜。但是在古希腊,至今没有证实存在任何形式的“浑沌”崇拜,我们也不知道“浑沌”名称的来历。它不像厄洛斯那样男性化,亦不像盖亚那样女性化,它是中性的。然而,是否能认为“浑沌”是一种原始哲学概念而非一个人格神?浑沌是《神谱》中的一个谜,赫西俄德将“浑沌”置于重要的起始位置,却在讲述宇宙起源后再也不提及它。那么,赫西俄德为何要将“浑沌”视作世界的起源?
事实上,赫西俄德笔下的“浑沌”并非该词的本意。从词源学上讲,“浑沌”一词和“多孔的、填满孔洞的”以及“张大嘴、张开、打哈欠”的含义密切相关,这在荷马史诗等体系中表现为人或动物的嘴、伤口以及峡谷。广袤的大地可能突然张开裂口,这种图景可以解释赫西俄德《神谱》中“浑沌”的含义,并解释“浑沌”在赫西俄德宇宙观中的位置。浑沌只是个张开的、空洞的大裂口,但是赫西俄德并没有给出这一裂口具体的范围。赫西俄德给出了世界起源的时间序列是浑沌、大地盖亚、爱神厄洛斯,却没有解释它们的排列逻辑,唯有一个理论基础可以确定,那就是第一个诞生的不可能是大地,是“浑沌”提供了大地可以诞生和存在的空间环境。与其说“浑沌”是在某个稳定宇宙空间中的确定位置,不如说它是一个空间存在的“条件”,而不是空间本身。之所以赫西俄德没有谈及太多有关“浑沌”的事情,是因为他并没有太多事情可说,浑沌只是宇宙在某处形成的条件。

“浑沌”是如何产生的?鉴于它是个中性词,“浑沌”并不来自于神的婚配,它产生于自身的力量,或者说是“无性生殖”。尽管“浑沌”的概念模糊而抽象,但是它拥有能够创造后代的实体。然而,“浑沌”后代的本质,说明了赫西俄德为何令浑沌有这样的特征。“浑沌”和“大地”是两个神族的先祖,并由于某种神学上的原因彼此分开。因此,那些有人格、有名字的神都来自大地,这些神受希腊人的祭祀崇拜,也就此走进了神话传说;“浑沌”的后代不是人格神,“浑沌”所有的后代都有着很强的负面含义(如夜神、死神),它们对人行可怕的事,起始于毁灭,而终结于誓言。更重要的是,它们主要代表了人类对同胞所行的罪恶,而非神带来的苦痛。可以说,赫西俄德用“浑沌”的后代来解释世间的恶(《劳作与时日》中阐述得更为详细),如果说盖亚的后代是神话故事的主角,那么“浑沌”的后代就是神话人物彼此间的恶行。在《神谱》中,盖亚的后代往往是名词,而“浑沌”的后代是名词形式的动词。当这些名词和动词结合出现,赫西俄德笔下诸神、人类、行动和苦难才得以叙述。
“浑沌”的概念是赫西俄德自己创造的,还是继承自古代传统?是来自希腊还是东方?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很难在近东文献中找到类似的来源,希腊早期思想中也并没有独立的“浑沌”概念,因此,“浑沌”的创始者很可能就是赫西俄德本人。
二、 赫西俄德的“浑沌”与古典语文学家(Philologists)
“浑沌”一词并不在古希腊人的常用语言之中,它几乎只在文学或哲学语境中出现,而且大多直接来自赫西俄德。通过对诸如《赫西俄德〈神谱〉的古代研究》(Scholia Vetera in Hesiodi Theogonam)一类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古希腊的赫西俄德研究者有如下几种对“浑沌”的理解:第一,它是一个空间;第二,它是一种物质的流动(这种观点认为Chaos一词源自kheisthai,即“流动”),可能是水或者空气;第三,它是黑暗。

语文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得出“浑沌”的含义的?他们的理解显然富有哲学色彩。事实上,古希腊哲学家经常试图解释“浑沌”的含义。
例如,斯多葛学派认为,只有拥有物质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此“浑沌”不可能只是个缺口或空洞,而是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如泰勒斯对世界起源的理解那样,“浑沌”很可能是水;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认为,“浑沌”是一种空间,因为一切事物都必须存在于某一空间之中,即使内容毁灭空间也不会消失,这也是赫西俄德将“浑沌”视为起源的原因。我们可以以此确定两种对“浑沌”的哲学解释,一是流动的物质,二是一种“容器”。
亚里士多德对“浑沌”的看法是否可能来自其老师柏拉图呢?Most教授认为,柏拉图并没有在《蒂迈欧篇》中直接提到赫西俄德或者“浑沌”,柏拉图所提到的“空间”概念虽然与赫西俄德的“浑沌”概念相似,但还是有很多区别。除了词性的差别外,柏拉图的“空间”完全不是一个神,因此,柏拉图的哲学化概念并非是对赫西俄德“浑沌”的解释,将二者联系起来(如雅克·德里达在研究柏拉图的文章中提到赫西俄德)仅仅是一种哲学寓言,并非赫西俄德的本意。

奥维德在其《变形记》第一章的开头提到了“浑沌”。关于“浑沌”的概念,古典语文学家有“流动的物质”和“空间”两种解释,但是对于奥维德而言,“浑沌”是一种物质的混乱状态。那么,奥维德对“浑沌”的理解从何而来?他是自己发明了这一概念么?学界有两种偏见:一、拉丁语中的东西希腊语都有;二、诗歌中的东西哲学都有。事实上,在古希腊语和赫西俄德之前的拉丁语材料中,至今没有任何可以将“浑沌”理解为“物质混乱”的来源存在。
在奥维德以前,之所以很难将“浑沌”解释为“未定型的物质”,是因为这种解释假设在最初的阶段物质都未成形,而在第二阶段存在一个“神圣工匠”,打造出一个美丽规整的宇宙。而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位神圣工匠,因此也并不存在所谓“未成形”的物质宇宙。而在奥维德的叙述中,世界原初的状态并非只是缺少形式的物质,恰恰相反,奥维德的世界是充满内部冲突状态的世界,他的观点不同于《蒂迈欧篇》中的原始状态,但很可能来源自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近期学界研究发现,拉丁诗人对世界原初状态的描述可能来自恩培多克勒的宇宙观,也就是说,奥维德对原初状态的灵感直接源于卢克莱修,最终追溯到恩培多克勒。

但是,为何奥维德将原初状态称为“浑沌”呢?现存的材料中,恩培多克勒和卢克莱修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词。那么,“浑沌”是拉丁语中的常用词吗?显然不是,拉丁语中的“浑沌”只出现在诗体中,也就是说它仍是一个与赫西俄德关系密切的外来词。在奥维德之前,只有维吉尔使用过“浑沌”,一次用来称呼“最早的起源”(《农事诗》 4.347),另外两次用于描述阴间的黑暗(《埃涅阿斯纪》 4.510,6.265),但这和奥维德《变形记》开头的用法大相径庭。相比之下,奥维德用了8次“浑沌”,远超任何拉丁诗人,大多数情况下,奥维德笔下“浑沌”的用法指“开始”或“阴间”,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奥维德用于描述宇宙起源状态的“浑沌”概念是他自己创造的。
一些古代学者在分析《神谱》时,研究了赫西俄德在《神谱》行116-122中提到的“浑沌”、盖亚和厄洛斯,并区分了赫西俄德的厄洛斯和古希腊人更习以为常的爱神厄洛斯。而关于世界的诞生,一些古代学者仍然认为,存在一位神圣工匠,在初始的无序物质宇宙中进行着雕琢。这种观点是与赫西俄德的叙述截然不同的柏拉图式哲学阐释。这种“神圣工匠”的概念是奥维德对“浑沌”的理解的基础。奥维德可能读过古注者对《神谱》的解释文献,他和其他卓越的拉丁诗人一样,借助该时期的学术资源来阅读研习古希腊诗人。
虽然上文这种对赫西俄德“浑沌”的解释是对原文的“误解”,或者说是哲学化的阐释,但一旦奥维德采用了这一解释,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声望就使得他的解释“大获成功”。《变形记》中的宇宙起源是《变形记》中的第一次变形,他展示了一位工匠之神,为一个内部充满矛盾的混乱物质世界赋予了秩序。奥维德试图通过《变形记》将古希腊和拉丁神话归入美学上的单一秩序。从柏拉图开始,古希腊的哲人们以人类工匠艺术家为模板,创造了一位工匠神(Demiurge),而奥维德逆转了这种修辞,将这位工匠神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意象。奥维德对“浑沌”的解释并不是赫西俄德的本意,也不同于柏拉图、逍遥学派或斯多葛派的解释。之所以现代人对浑沌一词的理解多来自于奥维德的“浑沌”,主要是因为奥维德的天才构思以及《变形记》的广为流传。

Most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从古希腊神话到古罗马神话,从文学到哲学,以“浑沌”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语文学分析为基础却又不拘泥于此,讲座内容结构严整而分析精妙。陈戎女教授在回应中,认为此讲涉及古典文学文本、古注和哲学概念之间复杂的勾连,难度比较大,特别请Most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归纳。讲座后,来自北语和校外的同学纷纷提问,Most教授耐心地逐一回答,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充分感受到了古典学学术的魅力。出席讲座的还有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生安锋教授,北语培训学院副院长孙亚鹏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