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跨文化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23年讲座
2023年讲座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4讲 | 孙惠柱:古希腊艺术理论与中国:摹仿与净化新探

发布日期:2023-10-26访问次数: 字号:[ ]


2023年10月13日,我们在秋日晴朗的天气中迎来了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4讲,这是新学年比较文学研究所跨文化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古希腊艺术理论与中国:摹仿与净化新探”,主讲人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孙惠柱教授,主持人为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驻院专家罗彤老师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着古希腊和西方传统戏剧理论与中国戏剧戏曲的关联展开。我们的文艺理论一般只讲基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现实主义,但事实上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也很重要,而且是我们当今文艺创作中更常见的方法,不应忽视——关键是理想主义的“理想”要有现实的坚实基础。孙惠柱老师将中西方戏剧的模式与倾向总结为了“天”“地”“己”“技”四个字。“天”即是柏拉图所倾向的“idealism”,即所谓的理想主义与理想范式,代表着创作者在戏剧中投射出的期待与上层建筑所指导的方向方针,其代表剧作家包括布莱希特、卡里尔·丘吉尔等。“地”即是亚里士多德所倾向的“realism”,即现实主义以及对虚实事物的摹仿,代表着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其代表剧作家包括易卜生、斯坦尼等。“己”即是以自我表达为中心,抒发个人意志的戏剧模式,其代表剧作家包括安托南·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等。“技”即是以西方的假面戏剧和中国戏曲为代表的,需要长期特殊技法训练的,有固定范式的戏剧模式。

随后,孙惠柱老师以具体的戏剧实例进一步展开讨论。他认为,梅兰芳在京剧中“男扮女装”与斯坦尼在表演《奥赛罗》时扮演黑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尊重观众、尊重角色的体现。2016年版本的《玩偶之家续集》在易卜生原本现实主义的剧本基础上融入了剧作家个人的想象,在初代演员的选择上,让少数族裔的演员出演,也符合了上层建筑的需要。孙惠柱老师指出,以上的实例可以说明,“天”“地”“己”“技”四个模式看似割裂,但实则相互融合共通,而中国戏剧在不断地发展学习中,需要摒弃对于“模式认同”的局限,才能实现真正有益的发展。

最后,孙惠柱老师提出,西方戏剧有两个方面未能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一是源于希腊悲剧以排泄不洁物为前提的“净化型戏剧”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差异;二是很多与中国戏剧相似的“同类项”——励志、阳光、陶冶正面情感的“陶冶型戏剧”。始于古希腊的话剧偏爱演示恶的宣泄与净化,中国戏曲喜欢弘扬善行陶冶性情。孙惠柱老师提到,在跨文化戏剧的改编中,根据《俄狄浦斯王》改编的京剧《王者俄狄》就将主人公俄狄浦斯改编成为了一位为民牺牲的少年天子,更符合中国观众欣赏“陶冶型”戏剧的审美,与此同时,近百年来西方市场上活跃的、具有生命力的戏剧种类也是具有陶冶意义的音乐剧。孙惠柱老师认为,我国在学习西方戏剧理论时,过于强调其中“净化”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更加适合我们文化基调和更加主流的依然是“陶冶”性质的戏剧作品。

罗彤老师提出,所有的经典剧作在如今的市场中,要适合当下的语境,适合我们的民族文化。古希腊神话不仅是古希腊艺术的宝库,同时也是它的土壤,这个宝库我们可以借鉴使用,而这片肥沃的土壤能够滋生出我们自己的果实。当下的年轻人应该在学习借鉴前人经典的基础上,有魄力与勇气去思考和反问,从而得出当代属于中国、属于东方的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考量。

在观众提问环节,有观众向孙惠柱老师提出了关于该如何研究商业剧目的问题。孙惠柱老师认为,首先应该摒弃掉将“商业剧目”与贬义挂钩的思维模式,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戏曲、还是西方莎士比亚的经典,在最初都是“商业剧目”的一种。商业戏剧的繁荣是观众的自主选择,因而不该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其特殊化、边缘化。

新学期伊始,作为“跨文化系列讲座”在本学年第一次与大家相见,本次讲座获得了来自老师与同学的广泛支持,整个日新讲堂座无虚席。希望广大师友能藉由此次讲座对于中西戏剧的融合交汇产生新的研究视角,也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各位听众整理回顾本次精彩的讲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