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比文所和宣传部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99讲在教四楼213会议室举行,本讲主题为“普希金与俄国近代文学的崛起”,主讲人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吴晓都教授,主持人为陈戎女教授。 
讲座伊始,吴晓都教授简介了讲座内容的主要部分: 1.普希金生平和创作概况 2.浪漫的现实主义之路——普希金文学经典举要 3.引领俄国文学崛起 本着“知人论世”原则,吴晓都教授围绕着以上三部分,结合相关史料与文学界评价,于普希金诞辰220周年之际,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堂关于“普希金与俄国近代文学崛起”的“干货”满满的讲堂。 
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作品的影响力在地域上不仅仅只限于俄罗斯,自五四以来,普希金成为了备受中国文学界关注的俄国文学家,他是在中国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俄罗斯诗人之一,“我的忧伤亦明亮”一诗给了无数人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与希望。普希金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卢那察尔斯基称其为“俄罗斯艺术的雅典学院”,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 
吴晓都教授强调普希金的可贵之处,是他虽是古老贵族的出身,却怀有平民的心肠。其创作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而作”,是一个积极的人道主义者。接着吴晓都教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纪念碑》一诗:“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盛赞普希金为人民讴歌自由的高尚精神。普希金开创的文学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对俄罗斯影响深远,吴教授举例道,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与闭幕式的文艺表演,从一个侧面表明俄罗斯“文学中心主义”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者更是惊喜地发现,普希金藏书中有中俄双语版本的《三字经》,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废稿中更是发现普希金谈到教育问题时写道“孔夫子,中国的圣人,他教导说,要尊重年轻人(即汉语 ‘后生可畏’)”。可见普希金怀有广阔的世界胸怀,在其创作中灵活运用异国语言,实现了中国与俄国的文化碰撞。
第二部分、浪漫的现实主义之路——普希金文学经典举要 乐观的抒情诗歌大师、触动灵魂的人道主义、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主题的开创者、俄罗斯现代语言的奠基人、传统守护与文化自信、对祖国和民族未来充满信心。 普希金短暂的一生迸发出耀目的光辉,吴晓都教授称其为“最满怀理想、深信光明的诗人”,诗人最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是一首19世纪初的进步少年的青春之歌,充满了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信心。普希金满怀对俄罗斯民族与文化的深情,留下了多首爱国主义诗歌,但他不赞同沙皇的侵略扩张的野心,在《皇村回忆》结尾处留下了对和平的呼吁,这也影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为了帮助听众们认识更加立体的普希金,吴晓都教授的讲座特辟一个小节:“在中俄文学比较中理解普希金”,将普希金与中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鲁迅一一比较,既生动有趣,又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如果以中国文学家最具代表性的一面来概括普希金的文学特色,普希金堪称兼具李白的奇阔想象,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时改时新,刘禹锡的“以秋为贵”,李商隐的幽思情怀,鲁迅的嫉恶如仇。特别是《驿站长》,吴晓都教授指出普希金将同期已有作品题材点石成金,首开“小人物”创作先河,以人道主义的温情笔触写出了“小人物”的苦楚;在批判阶层压迫的同时更提出了深层的道德伦理问题——在物质利益与亲情之间应该作何选择;写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开启俄苏道德题材先河,温暖天下父母心灵。由此,普希金备受俄罗斯人民的尊重,尤其是在十月革命后,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化史上的地位空前提升。列宁曾对青年人说,与现代诗歌相比,他鼓励青年们更多地读普希金的作品。 吴晓都教授引用郑振铎的话“在普希金之前,俄国文学并没有引起世界注意的诗人”,介绍了19世纪以前的俄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外国作家曾轻蔑地嘲讽“俄国只有沙皇和大炮”,而普希金的“不可赎买的声音”,正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普希金的创作引领了俄国文学的崛起,吴晓都教授举了一个实例,普希金的南方浪漫传奇诗篇《茨冈》完成了对拜伦为代表的西欧浪漫主义的反思,并且影响了梅里美《卡门》的创作。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文学界最推崇的两位俄罗斯作家,此二位作家以独创“心灵辩证法”和“多声部小说”而称雄世界文坛,洞悉与揭示人物深层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19世纪以来俄苏文学大师的艺术擅长。而吴晓都教授发现,在这两种诗学长河的源头,都可以发现普希金这位语言艺术大师的巨大身影,他早在被誉为“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写作中,就尝试在灵魂深处审视人寰,同时也追求一种书写的“自由的远景”。19世纪以后,普希金培育的俄罗斯文学的声誉更是超越了欧亚大陆,蜚声世界。 最后,吴晓都教授推荐了普希金著作的经典版本,鼓励大家多多阅读普希金作品。 
吴教授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引起了在场听众们的广泛思考与讨论,本科生、硕博士生以及来自校外的访问学者纷纷提出问题,吴晓都教授就普希金作品与中国的联系、普希金对西欧文学的模仿与超越、俄国政治与文学等多个话题,与大家进一步讨论交流。陈戎女教授最后评价吴教授演讲风格幽默平和、亮点不断,如三月天的春风拂面。讲座最终在听众意犹未尽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