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组织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四讲”在教四楼320会议室举行。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主任王志松教授题为《日本现代文学研究与东亚文化场域——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文体》的讲座。我校人文学院周阅老师担任会议主持,日语系关丽丹老师和吴珺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首先,王教授围绕“东亚文化场域”这一概念,分析了“战争认识与作为他者的亚洲问题”、“东亚体验与现代性”、“翻译与东亚的现代性”和“东亚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创作”四个方面,就“战后日本关于自我的确立”、“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游历文学和中国近现代作家的留日体验与创作”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随后,王教授介绍了日本训读汉文体、直译与“周密译”的情况,指出汉字在日本的接受经历了音读、训读和翻译的过程。并以《萨朗波》译文的汉文调和横光利一的《日轮》为例,分析了新感觉文体的与汉文要素的关系,提出“两种书写意识”。王教授指出,日本近代以前的公共文体是以汉文体为主,因此近代的“文言一致体”的形成过程与逐渐减少文章中的汉文要素有关。汉文要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修辞手段,是和“文言一致体”的普及分不开的。只有汉文被排斥、被边缘化后,汉文要素才得以成为新鲜的修辞要素。在此次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近代的超克与汉字的神秘化”中,王教授分析了“‘一直与国语死拼血战’的横光利一”在30年代初忽然“向国语臣服”的原因,指出了横光利一过于强调汉字,将其神秘化,进而排斥其他文化的弊病。
周阅老师对王志松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教授的讲座从翻译入手,独辟蹊径,既有俯瞰式的梳理,又有各部分具体的分析。新感觉派现代小说的‘新’和传统的‘旧’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王教授的讲座对我们启发很大。”
同学们对此次讲座的反响也特别热烈。讲座结束后,我校人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争先恐后地就讲座内容提问。王志松教授对“坚守国粹主义的日本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的关系”、“训读能否被看作一种翻译”、“横光利一在日本脱亚入欧转向国粹主义时期的态度”等问题一一做出了详尽的解答。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