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资料链接
新闻动态
学者风采
内藤湖南研究
往期文章
当代比较文学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跨文化讲座  
耿昇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8访问次数: 字号:[ ]


  11月23日下午,应人文学院钱婉约教授的邀请,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来我校作了题为“实用汉学与学术汉学之争”的学术讲座,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为同学们介绍了近200年来法国汉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果和不同学风等。

  耿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外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外交、外贸、旅游等方面的实用人才,还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这一争论贯穿了法国汉学研究史,然后他开始将这一争论娓娓道来。

  法兰西学院于1814年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年仅27岁的中国学家雷慕沙(Abel Rèmusat)担任这一讲座教授。

  为了与法兰西学院的汉语讲座区分,在1843年,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即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也设立汉语教学讲座。耿先生主要介绍了三位该讲座偏重学术性教学的教授:安东尼·巴赞(Antoine Bazin)、儒莲(Stanislas Julien)和德理文(Hervey de Saint-Denys)。他们有着较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教学偏古典,更具学术性。因此,他们的教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实用人才的任务,培养的更多是学术研究人才。

  继德理文之后,法国开启了重视实用性的翻译——外交官教学的时代。以哥士耆(Alexandre Kleczhowski)、冉默德(Maurice Louis Marie Jametel)、德韦理亚(Gabriel Dev ria)和微席叶(Amold Vissiere)为代表,他们有着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他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功底,学术著作少,主要有一些语言方面的著作,因而他们的教学更多是培养实用人才。

  真正将学术汉学与实用汉学相结合的是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教授,这也是耿先生翻译其著作最多的一位学者。戴密微在藏学、佛教、中西关系、法国汉学史方面等均有很深造诣,他的讲座在培养出一大批汉学家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很多外交官等实用人才。时至今日,培养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依然是法国汉语教学并存的两条道路。

  讲座结束后,钱婉约教授在总结致谢辞中说:耿先生的讲座提纲挈领、内容厚实,堪称一部法国汉学史的纲略。这样的讲座本身也反映了法国汉学注重文献实证、考据为本的学风。耿先生在讲述汉学发展的同时,既有对于时代背景、中法社会政治的宏观介绍,也涉及到了与汉学史发展密切关联的诸如“讲座教授”、“助教制”等学术制度的微观解释。听来充实而有兴趣。

  最后,耿先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就讲座中提到的波斯语、法国考据派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讲座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此次讲座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二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