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专题研究
跨文化研究
文学经典研究
海外中国学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华文文学研究
跨学科研究
首页
>> 专题研究 >> 海外中国学
海外中国学  
“生长在城市的汉学家译不好莫言”

发布日期:2015-11-0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东方早报字号:[ ]


 

吉田富夫和莫言在日本交流。

莫言的许多著作早已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受到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而在诸多版本中,日文版本的莫言作品又是最多的,他的作品在日本的流传离不开日本翻译家的努力。最早将莫言作品带进日本的是井口晃,他在1989年翻译了第一本日文版《红高粱》。随后,诸多莫言作品被译为日语。1999年后,大部分莫言作品开始由译者吉田富夫翻译为日文,比如《丰乳肥臀》。

吉田富夫是莫言作品重要的日文版译者,他也翻译过鲁迅、叶紫、茹志鹃、贾平凹、李锐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因与莫言同为农民出身,他认为自己比城市里的人更能理解莫言,他曾说在《丰乳肥臀》中出现过打铁的人,而吉田富夫的父亲便是铁匠,这让他觉得自己能够理解莫言小说中的故事背景。

目前在日本看莫言作品的人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吉田富夫认为这些描述中国农村生活的作品依然能流行起来是因为莫言是在描述人心,写的是欲望和追求,而这些东西是共通的。

8月13日,译者吉田富夫来到上海思南文学之家,携新书《莫言神髓》与中国读者分享了他与莫言相识15年的故事。

“我首先要和大家道歉,这本书既没有‘神’,也没有‘髓’。我只是把自己和莫言文学打交道的过程写了出来”,已经80多岁的吉田富夫一开始便有些腼腆地和读者说。

《莫言神髓》收录了吉田富夫从一个翻译家的眼光和感触出发撰写的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文章,还收入了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和在日本的几次文学演讲。同时通过讲述他与莫言的交往,呈现了一个日本翻译家眼中的莫言形象,从侧面阐述了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由汉语进入日语世界的过程。

吉田富夫介绍这本书既不是作家论也不是文学论,只是一位描写中国农村题材故事的中国农民作家和一位在日本农村长大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之间的故事。

“我出生于1935年,虽然不仅和1955年出生的莫言有着20年的年龄差距,国籍、成长经历也都不同,但我俩认识的15年来,似乎从未意识到有多大的差距。甚至随着相识时间的增长,感觉到我们俩之间有着同为农民后代的某些共同点、有着同样的做人的状态。”吉田富夫说道。

1965年秋天,吉田富夫作为日本汉学家代表团成员第一次来到上海。“由于当时韩国对日本采取了警惕政策,我们坐了4天的货轮才得以靠近上海码头,这是我个人和中国大陆接触的开始,也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和学习。新时代涌现了一批新作家,王安忆、贾平凹等。我首先翻译的大部头作品就是1994年贾平凹充满争议的作品《废都》。”吉田富夫回忆。当时正值日本出版界经济萧条时期,按照出版社的估计也许能卖掉两千本就已不错。

然而《废都》日文版面世后热销了五万册,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关注,掀起了第一波中国文学在日本的热潮。就在这时,吉田富夫开始关注莫言,“《丰乳肥臀》说出了中国农民的真话,太值得被翻译。但生长在城市里的汉学家翻译得应该不好,他们不了解农民的世界,请原谅我的自大。”吉田富夫找到了当时旅日的作家毛丹青,请他联系莫言。由于《废都》在日本太过火热,诸多翻译家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希望翻译莫言著作的日本学者不在少数。“我当时并不认识莫言先生,电话沟通后莫言问为什么吉田富夫适合翻译他的作品。我说‘吉田富夫也是农民的孩子’。几番交流下来莫言先生感慨‘日本竟有这样的汉学家’,请吉田富夫担任日文翻译的事很快就定了下来。”毛丹青回忆道。

1997年春天,吉田富夫开始翻译《丰乳肥臀》,“一边翻译,一边想象着我还未曾见过的中国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的人事物景。同时浮现在我脑海中的,还有养育我成长的日本广岛县的山村风光。《丰乳肥臀》的世界,仿佛也是那个养育我的日本农民的世界。”在《丰乳肥臀》中,有一个场景是母亲赤裸着上身打铁,吉田富夫感慨不已,“我自己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这不是小说,而是现实世界”。

2003年,吉田富夫还翻译了《檀香刑》。在《檀香刑》中莫言虚构了一种名为“猫腔”的山东地方戏,每一章开头都有一段“猫腔”。为了让日本读者感同身受,吉田富夫费了一番功夫,将“猫腔”转化成日本的“五七调”。这一尝试也获得了多方好评。

《檀香刑》出版后,毛丹青提议让莫言体验下日本农村生活。于是吉田富夫将莫言邀请到了广岛农村老家,“一开始非常担心,因为留在老家务农的弟弟不懂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和弟弟会面后,莫言只是笑了笑,就走进里屋。他真是货真价实农村的儿子,不说客套话,有话题就聊,没话说我们就坐上半小时。”

毛丹青回忆,2002年他与曾摘夺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一同到中国拍摄纪录片。“落地北京机场后,导演问他来做什么。他回答‘来寻访一个世界文学的模型’。大江健三郎说莫言的小说,就是未来世界文学的走向,不是扩散式的,而是走向自己内心的”,毛丹青说,在拍片时大江健三郎预料莫言十年后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这段我们没敢放出来,觉得不能瞎猜。但是2012年莫言真的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太奇特了”。

“许多知识分子作家写农民,那并不是真正的农民,他们是以第二世界的眼光来观察第三世界,而莫言本身就在第三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可能开始是微小的,但结果差异是巨大的”,在吉田富夫看来,莫言作品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突破在于真正从农民的眼光出发写农民,而非知识分子眼光下被复杂化的农民,“他文字中有强劲的火花,让我执着其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