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新闻动态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耿幼壮教授为北语师生讲授古希腊悲剧

发布日期:2015-11-1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比较文学研究所字号:[ ]


  11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耿幼壮教授莅临我校,为广大师生作了跨文化系列讲座第67讲。讲座由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

  耿教授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西方文学的伟大经典和西方文明的永久神话”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俄狄浦斯王》的历史文化背景,阐明了它在欧洲历史变迁中的意义迁播,及其主题在哲学、文学、心理学、绘画等文化领域内的独特展现和永恒的文化经典地位。讲座开始,耿教授首先指出,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五世纪见证了希腊文明的巅峰,其在戏剧领域的表现,就是索福克勒斯等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耿教授认为,神人同形同性是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神人关系遂成为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共同关注的主题。耿教授比较了索福克勒斯与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在展现这一主题时的共性与差异,指出在埃斯库罗斯作品中初成问题的神人关系,在《俄狄浦斯王》中进一步激化。这一关系集中展现在不断叩问个人生存意义并与神谕发生激烈冲突的俄狄浦斯王身上。围绕着俄狄浦斯王及其神秘的命运问题,后世作家、艺术家、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在罗马时期,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创作过同名悲剧,他加强了原剧对恐怖血腥气氛的烘托,强调俄狄浦斯王在面对苦难时无奈而坚韧的悲剧精神。新古典主义时期,随着“古今之争”浪潮的高涨,《俄狄浦斯王》成了批判的对象,高乃依、伏尔泰等人开始挖掘《俄狄浦斯王》的自相矛盾与主题混乱等缺陷。但到浪漫主义时期,《俄狄浦斯王》终被赋予崇高的地位,荷尔德林将其视为古今悲剧至高无上的典范,黑格尔则从中看到了发生冲突的两种“普遍力量”的合理性与片面性。在近代心理学界,对《俄狄浦斯王》的探索首推弗洛伊德具有革命意义的“俄狄浦斯情结”,正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下,著名画家达利创作了《我的欲望之谜》等不朽名作。

  讲座中耿教授展示了大量丰富而精彩的建筑、雕塑、绘画和电影图片,以其艺术史的精深造诣、幽默的风度和渊博的学养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带给大家很多启发。比较文学研究所李庆本教授、周阅教授、黄悦副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何宁教授与耿幼壮教授交流了学术见解,学生们与耿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在场师生对《俄狄浦斯王》的经典意义与深邃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陈戎女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并针对《俄狄浦斯王》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与耿教授展开讨论。此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