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最新资讯  
比较文学研究所举行跨文化系列讲座第81讲与第82讲

发布日期:2017-10-19 访问次数: 字号:[ ]


比较文学研究所 裴斐

2017年10月14日上午9点,匈牙利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世界比较文学评论》主编彼得·海居教授(Peter Hajdu)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文学和意大利文学教授、耶鲁大学博士马西姆·韦德乔教授(Massimo Verdicchio)在教四楼213分别为校内外师生带来名为“古罗马和罗马文学中的巫术”和“从西方方法阅读李商隐《锦瑟》”的精彩讲座。第一场讲座由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彼得·海居教授首先展示了一些陶瓶图片、雕塑和纸莎草上具有保佑作用的护身符,和具有庇护作用的神灵形象,说明在古代世界中巫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何为巫术,学界并没有确定的定义。巫术常常与宗教同时出现,二者是互补的概念。如何确定是巫术还是宗教,则是由各自的文化来界定,一般来说,巫术被认为是一种他者的实践,施行巫术的也都是外族人。彼得·海居教授继而分析道,在古罗马文化中,占星师、巫师和数学家这三种人会被驱逐,修辞学家和哲学家们也被驱逐,这种驱逐和权力相关。罗马的精英们不希望普通人接受他们的精英教育,不希望权力走向下层,因为精英会以权力结构来划分宗教与巫术,将宗教与巫术进行合法与否的区分。皇帝施行的是宗教,其他均为巫术;在公共场合进行的占卜预言是合法的宗教活动,而私密空间进行的则是巫术。最后,海居教授分别对维吉尔的《牧歌》和贺拉斯的《讽刺诗集》进行了相关阐释,说明爱的魔咒施行的性别差异,以及女性需求爱的魔咒的实践等相关的有趣问题。

彼得·海居教授的讲授结束后,陈戎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海居教授的讲座实乃一场典范性的演示。教授从实物着手,分析了古罗马关于巫术的思想意识的建构,这种建构是在与宗教的分野中完成的,形成了多层次的二元对立,从而揭示出巫术之为巫术的实践以及历史意义。讲座后半部关于古罗马文学中的巫术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看到从维吉尔《牧歌》到贺拉斯《讽刺诗集》,巫师巫婆出没其间,其中巫婆Canidia和Sagana尤为令人关注。最后海居教授关于贺拉斯写作意图的探究,则把我们引入到对于文学本质的思考:如何从贺拉斯的讽刺文体中突围,在文意脉络之间捕获诗人虚实相间的意涵,是难事,亦为趣事。

第二场讲座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的国荣老师主持。马西姆·韦德乔教授展示了异国视角下的《锦瑟》阐释。巴洛克诗歌特征鲜明,区别于古典主义及其他象征风格诗歌,修饰性、寓言性、隐喻性和对比性是其重要特征。巴洛克诗歌重视用类比修辞传递概念和思想,意图用鲜活、强烈的表现外衣打动读者。

关于李商隐著名诗作《锦瑟》是否为巴洛克诗歌,刘若愚和黄德伟都给出了较为肯定的论断。然而,韦德乔教授认为刘若愚对此诗的解读缺乏隐喻性,而黄德伟的读解缺乏寓言性和修饰性,因此,从二者的阐释中并不能准确得出《锦瑟》是一首巴洛克诗歌。

而后,韦德乔教授对《锦瑟》的诗句进行了分析。诗中引用了四则寓言传说,前两则庄子与蝴蝶、望帝与杜鹃代表了两种不对等事物之间的转换;后两则沧海与明月、蓝田与暖日象征着哀婉至深的悱恻情事,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比性。最后,诗歌以迷失、惘然的情绪结束。

韦德乔教授认为,在《锦瑟》中,李商隐借用了神话与传说的外形构架,是隐喻意符,是装饰手法,而绝非呆板模仿,具备了修饰性、寓言性、隐喻性和对比性。因此,《锦瑟》并非抒情诗,而是巴洛克诗歌。同时,李商隐也是蕴藏着现代性品格的诗人。国荣老师特别指出了韦德乔教授受到其老师保罗·德·曼影响,因此其《锦瑟》解读中具有解构倾向。

两场讲座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对论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在意犹未尽的交流之后结束。此次讲座举办于跨文化论坛2017暨北语比较所20周年所庆成功举办之际,延续着师生浓厚的学术交流热忱,温暖着北语学子的求知之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