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8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8年讲座 >> 正文
2018年讲座  
傅光明教授受邀主讲跨文化系列讲座第95讲

发布日期:2018-11-05 访问次数: 字号:[ ]


肖瑛

2018年10月30日下午4点到6点,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傅光明研究员在主南102室做了《戏梦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的精彩演讲。此为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宣传部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95讲,李玲教授主持讲座。

傅老师是《莎士比亚全集》的新译者,刚刚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第一辑(《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在翻译的同时,傅老师还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九部作品,共写了70余万字的长篇导读。傅老师以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强调了树立学术信念和学术追求的重要性。傅老师也告诫同学们,学术之路如同长跑,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前提,同时更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傅老师笑称,从2012年新译莎士比亚起,自己便“不可一日无莎”,言谈中尽显对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品的钟爱。

接着,傅老师谈到在参照已有的莎士比亚中译本时,发现已有译本虽各有其优长,但也各有局限,有时甚至因时代客观所限,难免有些错误,如朱生豪先生的译本,语言富有诗意,但因条件远不及今天之成熟,无法吸纳各版本中的丰富注释。另外,莎士比亚是双关语大师,这在朱译本中没有体现。如第三幕,哈姆雷特侮辱奥菲莉亚,朱译本直译为“你这个女王”,而英文的“queen”与“quean”属于谐音双关,意即妓女。傅老师通过列举具体详实的文本例证说明,新世纪的莎翁读者应当用批判的学术眼光看待已有的各种译本。当然,傅老师更鼓励同学们读英文原本,直接去感受原作的魅力。他主张在莎士比亚翻译中,应有多元的文化格局。

关于公认的哈姆雷特性格之“延宕”,傅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与其说延宕,不如说是等待。傅老师分析,在此,哈姆雷特的问题更多是宗教上的,而非性格上的。随后,傅老师比较了不同译本对作品中相同语句的不同译法,认为梁实秋译本的忠实度高于朱生豪译本,但语言也比较散文化。然而,像《哈姆雷特》中幽灵向哈姆雷特讲述自己被害的经历,涉及“Lepeous”(意为麻风病毒)、“Distillment”(意为蒸馏液、提取液)两个词的译法,梁朱两个译本均未译出。这里,傅老师鼓励同学们学会关注不同译本,在比较中从多元的层面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谈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傅老师提到,作为剧团的签约作家,莎士比亚怀抱着快速生产和迎合底层大众的目的;为能高效编出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莎士比亚会多方借鉴现成的素材和各种原型故事。这可以称之为“莎士比亚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莎士比亚恰逢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政治、宗教环境相对宽松,思想多元化,这极大助力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戏剧最终成为英国文艺复兴发端的艺术门类。在解读“To be,or not to be”时,傅老师特别指出,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莎士比亚深受新教影响,但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旧教(天主教)的宗教情绪,因此“To be, or not to be”也可以解读为莎士比亚面临新教(英格兰国教)与旧教之间或抉择或纠结或矛盾的问题。在这个角度可以说,《圣经》是解读莎剧的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这一点不容忽视。

傅老师指出,1599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水岭,剧团演出地点由伦敦郊外迁到泰晤士河南岸新建的环球剧场;同年,风头一直在莎士比亚之上的台柱子喜剧演员威廉·坎普离开剧团,莎士比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由于当时没有今天的版权概念,剧作家只靠剧团演出盈利分红挣钱,莎士比亚对出版自己的剧作毫无兴趣,因此,直到他去世7年后的1623年,才有他的生前好友、剧作家本·琼森,编印了世界上第一本《莎士比亚全集》,即“第一对开本”,共收录36个剧本,对莎剧留存于世贡献巨大。这里,傅老师又举例指出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及要求,用“化”一词总结翻译时应当做到的“信达雅”等元素,即应当将原文的逻辑转化为中文的语言逻辑,做到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书写出中文的语言魅力。汉译毕竟是给母语是中文的读者看的。

讲座最后,傅老师分享了2017年赴伦敦参观莎士比亚故居、环球剧场及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的经历。通过图片展示和傅老师生动的讲解,同学们对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文化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详实,傅老师如同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其富有条理且充满趣味性的讲解,深深感染了同学们。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汉语学院张书杰副教授聆听了这场讲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