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在教二楼429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语言的批判:移民作家的位置在哪里?——评哈·金《移民作家》”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
讲座过程中,郭英剑教授以语言为切入点,通过阐释哈·金演讲集《移民作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引出他对移民作家身份困惑的进一步思考,并提出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见解。
郭英剑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及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状况,主要涉及李延富、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以和吉什·任等著名华裔作家及其作品。以此为背景,郭教授着重推出华裔移民作家哈·金。郭教授认为哈·金的特殊性在于他是用英文创作的第一代移民。虽然他的作品已在美国获国家图书奖,但在国内还未受到承认。国内学术界认为他的作品主要是写中国而不是美国,因此不承认他华裔美国文学家的身份。对此,郭教授认为不应该以人写什么来确定一个研究范围,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范围的确定应该由两项特征决定:一、移民到美国,成为美国人;二、用英文进行创作。至于写作范围是作家个人的事情。郭教授还发现,哈·金作品的写作范围虽然很少跟美国有关系,但他却更加深层的去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问题。他认为不应把文学限定在个人的身份和国家的关系上,文学的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写人性,哈金的作品Waiting正是写人性与生存环境的问题。而对于中国、中国人、中国人世界的问题,郭教授认为在哈·金的创作中不再有特别强烈的身份焦虑感,也不去挖掘文化身份认同的的问题,而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来探索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哈·金能够特别冷静地用英文观察中国,展现中国、展现中国人,包括所面临的不同文化的问题,这正是哈金了不起的地方。
接下来郭教授着重介绍了哈·金《移民作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根据《移民作家》中三次演讲的题目The Spokesman and the Tribe(《发言人\代言人及其部族》)、The Language of Betrayal(《语言的背叛》)以及An Individual’s Homeland(《个体的家园》),郭教授概括出哈·金试图回答的三个问题:作家是不是民族、国家的代言人;创作语言对移民作家来说是不是问题;移民作家的家园在哪里。对于第一个问题,哈·金在The Spokesman and the Tribe中举移民作家索尔仁尼琴和林语堂的例子,认为一个作家的首要职责就是写出好的作品,他的社会角色是第二位的,作家应该主要通过艺术的渠道进入历史。对于第二个问题,在The Language of Betrayal中,哈·金举约瑟夫·康拉德的例子进行论述,认为文学不仅事关技巧,而且事关精神,对语言的背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只能忠实于它的艺术。对第三个问题,哈·金在An Individual’s Homeland中提出家园的两个含义:一、一个人的故乡;二、现在家庭的所在地。他认为家园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过去所在的地方,而是与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有关系的地方,家的问题所涉及到的是到达( arrival),而不是“回归”(return)。
郭教授基本认同哈·金的观点并总结道:无论作家身份如何,使用何种语言写作,最终衡量他作品价值的还是艺术。他还由此对当下中国影视与文学创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最后,郭教授讲到作家身份的困惑及他对这一问题的质疑。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引发的重要特征是“界限”的模糊性,而就地球村人员相互快速的流动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身份问题”,而它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产生影响。郭教授通过哈·金、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阿莱及乐黛云等作家的例子详细地描述了身份问题的复杂性,并由此提出三点质疑:一、护照、国籍是否如此重要以至于它能确定我们国家公民的身份;语言是否如此重要,以至于它能确定我们的民族、身份与文化;民族是否如此重要,以至于它能让我们找到民族认同感。郭教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谈到《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一文中作者Joseph Brodsky对流亡的新界定(流亡是一瞬间的事,到了新环境中就不能称之为流亡)以及流亡心态的三个特点,即受迫害感、优越感和怀旧感。郭教授还谈到萨义德在《流亡的沉寂》中的观点,萨义德把流亡者分为难民、外籍人士、移民等四种人,认为就移民作家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移民作家都有移民的心态,如纳博科夫;在一国之内,一名作家也会有流亡的心态,如处于非主流状态的人。由此,郭教授联系到当下中国对待移民作家态度的现状,认为虽然我们的国家、民族与文化逐渐走向开放、宽容,但我们对移民作家身份仍具有保守的认识,对于用另外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家,我们总是划定一些界限,将他们排除在外,这是说明我们还不够开放。因此,郭教授认为不仅个人应对国家、民族、文化有认同感,国家、民族、文化也应该对个人有认同感,作为文学及文学史的研究者和写作者,我们应该具有更为开放的心态。
我校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主要为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以及其它专业的学生。郭英剑教授渊博扎实的学识,睿智深刻的学术观点使在座学生对移民作家身份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亲和幽默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多名同学就自己的疑问与郭英剑授进行了交流,场面活跃,气氛融洽。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的讲座使大家在学术态度与风格、思维方法及认识上深受启发。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李勤、Brendan Harkin、陶德民、刘悦笛、李怀亮、金元浦、张晶、刘小枫、陶东风、铃木贞美、吴子林、耿昇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