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1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1年讲座 >> 正文
2011年讲座  
哈佛大学达姆罗什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8 访问次数: 字号:[ ]


日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教授在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作为跨文化理解之桥的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as a Bridge fo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

讲座过程中,达姆罗什教授与我校师生分享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他从“世界文学”的翻译与传播这一角度入手,探讨了文学作品在对外流传的过程中所经历“变形”的现象,并以此揭示了他心目中世界文学的定义和作用。

达姆罗什教授首先提出了“世界文学处于多元维度空间”这一说法。他认为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地域、国别和个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的,这些因素具有空间性,并会随着时间的前移而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文学也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概念。文学作品跨越国界的传播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翻译”,“翻译”与世界文学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学作品进入他国语境后由于语言载体和受众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某种“丢失”。这种“失”通常发生在语言学层面。在文化层面上,一部作品进入异质语境后,其“风格丧失”是否能与它内蕴、深度的拓展相互抵消,即这部作品是否能在译本中存活并有效地延续自己的生命,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达姆罗什教授还指出,自从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至今,世界文学的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一直在“古典名作”、“名家杰作”以及“世界之窗”这三重标准间游移,是三者的结合体。他以一部《一千零一夜》为例,通过分析该作品自产生至今由各国不同译者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译本,探讨了一部具有世界性质的文学作品是怎样活跃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并服务于不同读者的各种需要的。

最后,达姆罗什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虽然势不可挡,但“东强西弱”的格局依然没被完全打破。世界文学在地域、国别等多元因素的作用下,其研究也无法避免“西欧—北美中心主义”的负面辐射。西方学界引进外来作品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满足强国自豪感或猎奇心态而非真正的欣赏。面对这种现状,达姆罗什教授提倡世界文学研究要回归文本本身,无论一部作品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占有多大比重,文学的审美价值永远是研究的首要对象和切入点。找到作品所欲传达的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背景障碍,穿越文化边界,建构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之桥。

我校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除了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之外,还有人文学院的周阅教授、赵冬梅老师、贾蕾老师、黄悦老师等。达姆罗什教授丰富扎实的学识,独到新颖的学术观点使在座师生对世界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同学们就自己疑问与达姆罗什教授进行了交流,场面热烈,气氛融洽。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能够与哈佛大学的知名学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李勤、Brendan Harkin、陶德民、刘悦笛、李怀亮、金元浦、张晶、刘小枫、陶东风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