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为我校广大师生做了题为“苏格拉底对后现代美学的盘诘”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
本次讲座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关注,讲座还未开始,教四102教室内已人员爆满,刘小枫教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见一斑。
刘小枫教授首先开宗明义地点破了本次讲座的论证逻辑。在柏拉图《会饮》篇中,阿伽通对爱神进行了一番辞藻华丽的赞颂,而这番颂词却被苏格拉底用一系列诡辩似的提问轻易驳倒;如果阿伽通对爱神的赞美与后现代美学对爱欲的歌颂确是不谋而合的话,那么,苏格拉底驳倒阿伽通便可看作是对后现代美学的一种盘诘。因此,刘小枫教授在讲座的一开始所要阐明的,便是阿伽通赞美爱神如何可以与后现代美学歌咏爱欲发生勾连。
接着,刘小枫教授对照《会饮》篇中阿伽通的爱神颂译文为同学们作了注疏式的讲解。阿伽通认为爱神具有最美好的品质以及德行,因此,人人都需跟从爱神,歌颂她的美轮美奂。苏格拉底则通过对阿伽通的几个提问对阿伽通的观点作了反驳:人们追求的东西必然是本身所不具备的,爱神追求美,那么,她本身便欠缺美,因此,爱神本身并不是美的。
在整个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刘小枫教授时时不忘结合马尔库塞的论著《爱欲与文明》与论文《论新感性》,来分析阿伽通的爱神颂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之异曲同工之处,从而把阿伽通对美神的赞誉与后现代美学的爱欲观作比对,以“借古讽今”的方式凸显了后现代美学的若干特征,也揭示了后现代美学“和光同尘”背后的民主政治实质。
最后刘小枫教授道出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人性爱欲表征的是人性的欠缺,本身并不美也不丑的爱欲不应获得赞颂。鉴于刘小枫教授此前对阿伽通爱神颂和马尔库塞爱欲观所做的跨越时空的相似性论证,这一观点也就成为了苏格拉底对后现代美学的盘诘,体现出对后现代美学及其政治面相的批判性思考,更为重新思索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契机。
刘小枫教授的演讲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不仅让苏格拉底与马尔库塞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跨越古今的心灵洗礼。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自己的一些疑问与思考与刘小枫教授进行了交流,主持本次讲座的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陈戎女教授也就讲座内容发表了一些感想。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李勤、Brendan Harkin、陶德民、刘悦笛、李怀亮、金元浦、张晶等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