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1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1年讲座 >> 正文
2011年讲座  
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为人学院师生进行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7 访问次数: 字号:[ ]


10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为人文学院广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60年”的精彩讲座,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热烈欢迎。

董学文教授在讲座的开始回顾了文学理论所走过的曲折、奋进、成就的60年,并提出若对中国文学理论60年进行认真考察,必须先把其放大到90年,即从1919年到2009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所经历的九十年历史时段。而1919年到1949年的三十年正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起步的背景和基础。董教授在接下来的讲座中主要针对1949年至2009年的60年文学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分析。

首先,董教授明确提出不能回避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问题,只有进行对比性的评价,方能发现前后三十年的诸多不同,但是更要认清其发展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新时期文学理论本身就是对旧的文学理论的改革和创新。董学文教授还结合个人经历感慨1979年之后的三十年正是文学理论在原基础上的扩充和发展的三十年,并将之概括为概多元性、丰富性、混元驳性三个主要特征。他指出,6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渗透明显,马恩论著代替文艺理论基本研究,十七年的理论格局有局限,视野不够开阔,但瑕不掩瑜,错误正是探索前进中的问题,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在此时已经初步成形。接下来董学文教授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前后三十年文学理论的传统,强调前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的探讨始终没有中断,许多传统为后来者继承发展。

接下来,董学文教授着重阐述了1979年之后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新时期文学理论发生巨变的三十年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比五四运动后的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孕育中国现代性的三十年,对应新民主义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陆实践的三十年,对应社会主义革命;而后三十年是新形态建构的三十年,对应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这三个三十年在学理逻辑上相互联系,同时差异明显,各个阶段显示出鲜明的面貌,而文学理论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尤为突出“变”的特征,迅速的变化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董学文教授谈到在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破除旧有束缚,弘扬适应历史阶段新的人文理念。文学理论视野达到相当广阔的程度,中外文学交流对话达到同步或准同步。著述超出前三十年水准,呈现复合多样的理论形态。文学理论还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产生紧密的联系,这些都说明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巨大进展。同时,董学文教授还指出近三十年文学理论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引进介绍外国文学理论持续偏热,原创性理论研究明显滞后疲软,文学理论研究方式没有进入到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轨道,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上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

最后,董学文教授在总结中国60年文学理论基本经验和教训后,指出必须坚持走文学理论的中国化道路,并加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的经典文本。董学文教授对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提出了在建国一百年之时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一定能走到世界前列的宏伟目标。

此次讲座由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讲座结束后,董教授还与到场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亲切而热烈的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