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为我校广大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文化语境下中国文论的阐释力问题”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作为本学期的首场跨文化系列讲座,宁一中教授的这次讲座在举办前就受到了我校师生的热情关注。讲座甫一开始,人文学院的会议室即已爆满。
宁一中教授首先探讨了西方女性理论在中国是否合适的问题。他以西方女性主义与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例举了英、法、美等国男权社会“厌女症”现象及文学中所反映的女性“失语者”形象,同时反观中国,指出中国文学自古以来有很多光辉的妇女形象,并且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女性作者。宁一中教授认为,自屈原以来的“香草美人”传统这一中国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段,作为一种文化双性现象,弥补了西方的不足,而其根源,在于天地相通、阴阳相融的中国哲学思想。
随后,宁一中教授分析了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中意图迷误和感受迷误这两个重要概念,接着以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指出了解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同时,宁一中教授认为,在研读运用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思考理论是否适用所有文学批评的问题。
心理分析是宁一中教授着重剖析的第三个话题。他对比了中西文学处理弑父这一主题的不同,在西方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则归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因此,用西方文论阐释某些中国作品是不成立的。
最后,宁一中教授总结认为阐释力依赖文化语境,相对于放在其他文化语境,理论在阐释自身语境下的问题时更为适宜。西方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视角,但需要甄别和修正。他提醒研究者既不要盲目排除,也不要盲目全信。
宁一中教授的讲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涉及了古今中外的不少重要文学问题,充分展现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就自己的一些疑问与思考与宁一中教授进行了交流。本场讲座由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等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将于9月29日晚上七点半在教四320会议室举办,由比较文学界著名学者曹顺庆教授主讲,欢迎广大师生届时前来参与、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