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郭军教授到人文学院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语言、批判、翻译、救赎——阐释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的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
就像德里达引用马克思一样,本雅明是被引用最多的批评家和思想家之一,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批判,在当今世界越发显示其深邃与洞见。本雅明在现代性已经走到很高程度时称现代性为地狱,他的整个著述是一套救赎的哲学,也就是说怎样拯救已经进入地狱的这段历史。本雅明历史哲学的种子在其语言论和翻译论。郭军教授对本雅明的研究业已非常深入,她从这里出发进入对本雅明的研究,在本次讲座上非常详尽地分析了了本雅明的语言批判以及翻译和救赎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他最著名的文章《翻译者的任务》。
《翻译者的任务》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学科和流派所阐释,郭军教授从语言论、本雅明的犹太背景和卡巴拉阐释范式、本雅明的启蒙理性三个视角逐一进行阐释。卡巴拉是希伯来语,意为“传统”或者“传达”,本雅明的卡巴拉阐释方法和弥赛亚情节与犹太宗教无关,是一种历史哲学,目的是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危机的现代性中思考真理和救赎的问题。郭军教授认为要理解《翻译者的任务》,首先必须理解本雅明是在什么意义上谈语言和翻译。她说,本雅明是通过对《旧约·创世纪》的独到阐释而建构起自己的语言论。这标志着与上帝用以创造世界的“道”(Word)相对立的人“道”(human words)诞生。本雅明在上述前提下界定“翻译者”的任务,并将之与“诗人”的任务相区别。作为救赎的力量,翻译的语言相对于艺术作品的语言来说具有一种超越了系统网状束缚的他者性。他强调“忠实”与“自由”的关系,以及翻译方法与原文的关系。
讲座由人文学院陈戎女教授主持,李玲教授也出席了讲座。讲座后,到场的老师与同学和郭军教授进行了对话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