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我校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德胜教授在人文学院320会议室进行了题为“中国美学的建构意识”的学术讲座,这也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的第六讲。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王教授的话题即从此打开。他从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出发,探讨三十年来美学改变最重要的显现特征。王教授认为,三十年来中国美学第一次通过对整个社会文化进程、大众生活进程的体认,初步完成了当代建构的美学意识,形成了以当代性姿态挑战既有美学建构方式的话语。他认为,这种建构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去体系化。人们不再追求以一种规范化的美学体系来建构美学,而是努力追求美学的开放性,形成一种美学自我陈述的体系——散点式的自我陈述,实现美学话语的自我权,走向美学的外部社会,同文化说话,走向“去体系化的”泛美学,即美学话语的社会化。
第二,去本体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学者几乎集体性地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以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为主导的审美文化研究,势头至今依旧不减。中华文化形式的改变,尤其是大众文化和西方后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后,重建美学的当代理论语境、寻找美学的现实文化依据成为必要。理论上,美学建构不再寻求对问题的终极解决,而是强调美学问题的现实依据及其对现实的美学意识,开始解除人类“终极思想者”的身份,努力使人类成为现实问题的回应者,让美学话语权不断扩大,使美学问题的针对性逐渐明显。在理论话语层面上,摆脱就有的玄思方式,开始追寻美学作为批评话语的可能性,实现当代中国美学活动方式的转变。此外,人们开始质疑我们奉为真理的审美绝对论,认为美学不仅可以谈“审美”,还可以谈论“非审美”、“反审美”,走向美学相对主义的理论趣味。
第三,去理性至上化。去理性不意味着抛弃理性而完全走近感性。现实迫切需要我们需要思考感性和理性的关系,而是需要重新思考,把握感性存在的合理性。感性话语是不完善的,但仅仅依靠理性权力也是不全面的。感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生存论问题。尤其是美学范围内,感性体现着更多的生存论特征,具有自主价值,所以可以说,美学构建意识中,审美日常生活必然成为研讨的对象之一。
王教授也指出,“去”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当代建构意识不等于当代建构。第二,“去”的合法性在于其过程本身,更在于其有效性;“去”也可能因缺乏理据而遭受质疑。
讲座由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研究员、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庆教授、人文学院陈戎女教授也出席了讲座。我校众多比较文学专业为主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到场倾听了王教授的讲座。讲座结束后,王教授还与到场学者和同学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