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1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1年讲座 >> 正文
2011年讲座  
郁有学老师为人文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7 访问次数: 字号:[ ]


6月6日下午,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跨文化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在人文学院320会议室举行。此次应邀做讲座的是本所特聘兼职研究员郁有学老师,郁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冯友兰的哲学精神”。

郁老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的家世讲起,配以大量冯先生的照片,让同学们在欣赏照片的同时,将冯先生少年时期受教育的经历、以后的生活历程、学术历程贯穿其中。同学们除了欣赏到冯先生很多珍贵的照片外,还有著名学者梁漱溟、罗家伦、胡适、陈独秀、朱自清、张岱年、金岳霖等的照片。其后是冯先生哲学著作封面的图片,如译为英文的《庄子》,“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介绍完这些感性知识后,郁老师水到渠成地进入第二部分:冯友兰的哲学精神。郁老师认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了冯先生一生的学术努力。“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先生最好的人生写照。

郁老师在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冯友兰哲学的主要内容:冯友兰对哲学的定义、哲学的研究范围等,其次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理气论、文化论、人生境界论。其中郁老师对文化论进行了极为详细的阐释:《新事论》前半部分强调文化类型的分析,冯友兰依据对“殊相”、“共相”的区分,提出一个讨论文化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别共殊”;《新事论》后半部分讨论文化的个体性,肯定了文化的三种区别(民族文化的组成;“的”、“底”的区别;“文”、“质”的区别);从“殊相”观点看,民族文化是我们应当“宝贵”的东西,从共相看,中西文化有共同性、民族性、连续性。最后因时间关系,郁老师简要介绍了“人生境界论”,即,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内外兼修的“道德境界”、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本次讲座由宣传部主办,研究生部和人文学院协办,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由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张德建教授主持。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做了总结,认为郁老师的讲座“图文并茂,史论结合,如数家珍”,让我们获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另外,李教授还预告了跨文化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将邀请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龙潜先生来我校做“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的讲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