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2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2年讲座 >> 正文
2012年讲座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日前开讲

发布日期:2015-07-29 访问次数: 字号:[ ]


4月25日下午,由宣传部、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和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在教四楼320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国语”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兴起——胡适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误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外国文学评论史》常务副主编的程巍先生主讲。参加讲座的有我校比较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对该话题感兴趣的本科生。

程巍先生先向大家讲述了中国文字、语言的统一历史。他从清末讲起,继而讲到民国、北洋军阀政府等各阶段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情况,使大家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统一进程有了大致的了解。针对文学革命时期语言文字的发展情况,程巍先生说,为了给废文言而独尊白话的中国“文学革命”提供一种来自欧西的理据,“文学革命”的最雄辩的理论家胡适屡屡征用“欧洲文艺复兴史”或者“欧洲各国国语形成史”。不过,他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史”或者“欧洲各国国语形成史”的知识仅仅来自英国自学成才的女学者Edith Sichel 的一本通俗小册子《文艺复兴》,而且关键在于,他误读了其核心段落,结果就把“外国语/本国语”的关系先是等同于“文言/白话”,继而等同于“旧/新”,而文言和白话只是同一种语言(汉语)的不同语用。由于这种误读,本来在反罗马天主教“世界主义”的但丁、乔叟、马丁·路德那里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语言基础的语言民族主义事业,到了中国“进化论者”和“世界主义者”胡适那里,就奇特地变成了反民族主义事业。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与程老师进行了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