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张辉教授在教四320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莱辛《拉奥孔》中的荷马史诗”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七讲。
讲座过程中,张辉教授与在座师生分享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他从“拉奥孔”这一诗性标题入手,探讨了莱辛为何大幅度地引用荷马史诗;同时指出《拉奥孔》虽然是一部现代美学著作,却与现代思想的主流反差强烈。张辉教授着重分析了莱辛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号喊”的引用,从人性和精神层面对《拉奥孔》进行了别树一帜的解读。
张辉教授首先细致解读了《拉奥孔》的一个正标题和三个副标题,他借用莱辛在前言中的自白提出“出发点只‘仿佛是拉奥孔’”,指出作为正标题的“拉奥孔”不仅远非全书支配性的重心,甚至只能算个引子。接着,他通过具体分析莱辛对《伊利亚特》中“号喊”的大量引用,概括出莱辛与温克尔曼的两点分歧。第一,莱辛认为被温克尔曼奉为古典艺术理想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说法对诗而言并不适用;第二,“静穆的伟大”更不应该被看成是古代人的性格特点。与温克尔曼所代表的雕刻般地面对苦难与荣光的方式相比,莱辛更看重人的自然性,荷马号喊的方式也更贴切于古人。
张辉教授还分析了莱辛讲述荷马故事的方法,他指出,莱辛在开篇第1章引用荷马的“号喊与哭泣”,明确诗与画的界限后,在第12章重述荷马故事。此后,荷马被引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张辉教授认为,荷马或诗的重要性在第12章后得到更充分的强调,荷马故事也愈来愈成为笼罩《拉奥孔》后一部分内容的主导性因素。
最后,张辉教授指出莱辛之所以极力揭示荷马的世界,一方面是探讨诗与画界限的需要,同时也更是他探究人与人之间不同属性的需要。无论是凡人还是英雄,是“可以眼见的人”还是“不可以眼见的神”,荷马都拒绝对之做出圈限和固化,拒绝将“行动的人”降低为“物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荷马不仅是所有艺术“典范中的典范”,也成为探究人性的楷模。
我校的荷马研究专家陈戎女教授补充说明了自己的理解,她指出张辉教授通过文本细读,从全新的视角去研究文学经典,这种治学方法值得同学们广泛地学习。同时她表示自己也受益匪浅,并提议多多举办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主持本次讲座的周阅教授也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与研究中要进行反复的细读和思考,发掘文字背后的意蕴。
参加此次讲座的除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外,还有文艺学及绘画专业的同学。张辉教授的讲演幽默生动,条理清晰,他细致透彻的分析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同学们就自己的疑问与张辉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此外,张辉教授关于此次讲座的同名文章《莱辛< 拉奥孔>中的荷马史诗》已在《文艺理论》2012年第01期发表成文,读者可阅读参考,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王德胜、杨慧林、陈炎、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刘小枫、铃木贞美、吴晓都、程巍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