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华教授在教四楼204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四十讲。
讲座中,邹华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就中国美学而言,在王国维美学之后延滞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被称为“后古典主义”,在本讲座中,“后古典时代”特指“文革”结束至今的“新时期美学”。他的演讲首先对审美意识的内部结构和历史差异以及古代审美意识、古代美学和古典主义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讲解。审美意识作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意识就是这两个维度的一种特殊的合成状态。受古代历史条件的制约,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成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由此生成古代美学的艺术教化论和审美空灵论两个侧翼;所谓古典主义向现代美学的延滞,就是这两个侧翼进入现代美学并产生巨大的阻遏和制动的作用。
面对美善混同的审美残缺,现代美学要求将认识的理性内容和意欲的功利需求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面对纯净空灵的审美封闭,现代美学要求以审美的方式大规模地开发人的内外两个世界,这是现代美学的两大体系即现象化再现和抽象化表现生成的基础。后古典主义以“同化”和“诱发”的方式遏制前者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发掘,又以衍生“客观性假象”的方式压制后者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拓展。“文革”结束时,由于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现代美学的两大体系不仅没有得以恢复,反而持续弱化;艺术教化论和审美空灵论的互补轮动,导致新时期美学向古典主义的全面倒退。
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文艺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邹华教授的演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他的理论自成体系,既具深度又与现实紧密相连,展现了演讲者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主持本次讲座的我校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认为,邹华教授的美学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美学理论的建构与开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讲座结束后,到场同学就自己的疑问与邹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这次讲座使大家在如何进行独立学术研究方面深受启发。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 H. Gobster、刘小枫、陶东风、铃木贞美、张辉、张旭春、张凤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