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3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3年讲座 >> 正文
2013年讲座  
姚文放教授为北语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9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3年12月22日,2013年12月22日,由校宣传部、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四十九讲”在教四楼320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由著名美学家、扬州大学杰出教授姚文放教授主讲。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首先姚文放教授从划分时代问题开始谈起,并提出了本次讲座三个关键词“是”“非”“去”。“是”是指前现代未分化状态;“非”指现代分化状态;“去”则是指后现代去分化状态。最好的逻辑走向既是呈螺旋上升式循环。

随后,姚教授详细解释了三者的概念。前现代审美文化中,古人认为真善美是一体性的,而这种一体性正好属于未分化状态。所以美学处于“既是….又是”的关系中,学科概念混沌未开。于是就用“是”来代表前现代。到了现代审美文化,美学开始通过否认关系“非功利、“非实用”“非欲念”来确定学科概念。这时,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并涌现出许多美学学派,如“大陆理性派”“德国经验派”等等。然而,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认识这一部分,而美学的目的正是在于感性认识的本身完善,所以在当时,美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唯美主义,另一个是实证主义。最后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审美关系变成“去中心”“去边界”“去等级”。这时的审美文化从分化走向去分化,象征着不同的事物开始彼此间相互渗透交叉,即综合、整体、包容、沟通、对等。审美从精英阶层逐渐趋向大众阶层,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但这种去文化的趋势对中国并非是件坏事,使晚清以来愈来分化精细的审美趋势起到补救作用。去中心、去边界成为了新的时代新风尚。

最后,姚文放教授认为,这种趋势张扬了宽容、和谐、沟通、对话、民主等态势,使中国越发民主和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姚文放教授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在座师生获益匪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