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3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3年讲座 >> 正文
2013年讲座  
彭修银教授为北语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9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3年12月22日,由校宣传部、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讲”在教四楼320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中国现代文论概念与日本的渊源》,由著名美学家、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彭修银教授主讲。我校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彭修银教授首先指出,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观念、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学的“中间人”,对中国文艺学科由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现代形态的中国文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彭修银教授对近代以来从日本引进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化,从范畴论的层面尝试性地建立起了三大范畴系统,即作为规范学术话语到一个学科名称的范畴系统,如文艺学、文学学、美学、审美学、美术学、文艺美学、艺术学等;作为文艺学、美学的基本范畴概念系统,如审美、美感、美意识、滑稽、悲剧、喜剧等;作为文艺学、美学派生的范畴概念系统,如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日本因素”与中国文艺学、美学三大范畴概念系统的建构关系。最后,彭修银教授分别对日本近代几位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家西周、中江兆民等进行了追述,梳理了中日近代“美学”、“文学学”、“文艺学”、“文艺美学”等一些重要概念形成的过程。

彭修银教授在讲座中主要从学科的奠基层面、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层面探讨了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影响。日本最早将美学学科引入东方,明治时代开始的日本文艺学的近代转型,使日本学者充分认识到日本艺术所具有的泛律性和综合性与西方“美的”理论的自律性和分化性之间的差别。因此,日本学者选择作为艺术核心的美学为突破口,通过翻译和撰著的方式大量引进西方美学思想。日本近代美学创始人西周的《美妙论》是日本第一部独立的美学专著。美学学科的名称在日本明治时期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刚开始称为“善美学”,后来西周又曾用“佳趣论”、“美妙学”等语词来解释“Aesthetic”一词,直至明治16年中江兆民《维氏美学》出版,才正式以“美学”表述,并将美学定义为“ 谈论艺术之美的学问” , 初步阐明了艺术之美的意义和本质。依据日本传统艺术精神与异质的西方艺术精神交流、融合的方式, 日本文艺学近代化的历程可分为移植、批判、建构三个阶段。日本文艺学近代化历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不仅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而且这些特点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勾勒出近代以来日本艺术精神与西方艺术精神交流并得以完善自身的脉络或轨迹。日本文艺学的近代转型, 在理论的深度、广度以及意识的自觉性等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中国, 这一方面同当时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状况有关,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即日本充当了中国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 中间人” , 对中国文艺学的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文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近代文艺学美学概念和范畴的引入,文艺学领域内的许多重要概念或范畴如“哲学” 、“ 美学” 、“ 文学” 、“ 美术” 等, 最初都是日本学者借用汉语翻译西方著作时确定下来的。由日本传入的新学语的接受和使用也带来了美学和文艺观念的更新, 促进了中国文艺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变革。中国文艺学表达方式的变革在话语特征上体现为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表述更加准确和规范,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为文体表现形态的转换。中国古典文艺学以“ 诗话” 、“ 词话” 为主的文体形态受到冲击, 具有近代特征的“ 新文体” 逐渐被接受和运用。

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文艺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彭修银教授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开阔的视野令在场的同学们深受启发,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