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十点,由北京语言大学宣传部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六十二讲在人文学院205会议室举行。此次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向远教授,题目是“译文学——翻译研究新范式”。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周阅教授主持,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外国语学院关立丹教授、吴珺副教授、文俊副教授以及比较文学专业和日语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王向远教授首先肯定了国内翻译文学不断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国内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翻译理论,难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二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不对称,一些人没有翻译实践,却空谈翻译理论,由此导致了译本质量的下降;三是翻译研究的选题出现了避难就易、避重就轻的趋势,翻译研究没有落实到文本。针对以上问题,王向远教授创见性地提出了“译文学”的主张,他强调“译文学”不同于以往的翻译学和译介学,其研究重点需回归到译文本身,并对文本做出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判断。
王向远教授从译文生成和译文评价两个层面对“译文学”做出了系统阐释,他将译文生成的观点总结为四点:一是“译”与“翻”,从词源角度分析了二者含义的不同;二是“不可译”与“不可翻”,说明了“译文学”的翻译策略,得出了“凡是不可译就翻,凡是不可翻就译”的结论;三是“迻译”、“释译”和“创译”,阐述了“译文学”的具体翻译方法;四是“翻译度”,即翻译的程度和幅度,强调了翻译度的拿捏问题。关于译文评价,王向远教授也总结为四点:一是译本的“归化”“洋化”与“融化”,他指出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译本的翻译从归化、洋化的二元对立逐渐开始形成二元融合的趋势,译本融合度的高低则成为翻译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二是译本的“正译”“误译”和“缺陷翻译”,强调了译者水平对于译本质量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创造性叛逆”和“破坏性叛逆”,这一评价标准的提出使翻译中的叛逆问题判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四是“翻译语”,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创造的新词,在区分“翻译语”与“译语”的基础上,指出“翻译语”作为译文研究的最小单位,对其进行考辨和论证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最后,王向远教授强调了思想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鼓励年轻学者关注和创新思想理论。
讲座结束后,周阅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陈戎女教授也就王向远教授的观点做出了回应,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还与王向远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