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5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5年讲座 >> 正文
2015年讲座  
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为我校师生做跨文化系列第60讲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29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5年3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应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之邀为我校师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布达佩斯大饭店》与主体位置”的学术讲座。戴锦华老师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著名电影研究专家,央视“百家讲坛”讲者。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这次讲座是由校宣传部、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讲座系列的第60讲。讲座在我校逸夫报告厅举行,由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主持。 戴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对于本讲的“主角”——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这是一部“由美国导演拍摄的一部充满欧洲意味的电影”,同时肯定它是“国际电影节上的《奥德赛》。”在对电影所讲故事的时代与社会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之后,戴教授从电影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对《布达佩斯大饭店》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高度肯定了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影片在甜美轻松的“马卡龙范儿”之下回溯革命之前时代的深刻内涵。之后,戴教授还重点分析了影片“嵌套式的叙事机构”和片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方方面面的细致解读进一步让大家理解了影片别具一格的寓意。

同时,戴教授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更进一步引申到了对今日世界主体、主体位置的思考。戴教授将这部电影看作是多重意义上的“他者叙述”,整部影片充满了对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甚至反客为主的思考。戴教授通过拉康的“我他结构”,阐述了全球化时代“主体的碎裂”、“主体身份多元化”的趋势,向在场听众传达了她对于这个数字化时代的认识和反思。戴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小到一个镜头一个布景,大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带领同学们欣赏电影艺术上的美丽与精致的同时,也更深入地体味电影所蕴含的关于时代与价值的思索。讲座后互动环节在回答一位同学关于电影院对于电影之意义的时候,戴教授阐述了影院的魅力及其对于电影的重大作用,并呼吁大家“走进电影院”。讲座中戴锦华教授清晰的思路、精准的表达、犀利的观点引得在场同学深深叹服,而她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风格又让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陈戎女老师最后对讲座做了总结和点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