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6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6年讲座 >> 正文
2016年讲座  
妙手摹古画 丹青传精神 ——记常保立先生北京语言大学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16-10-20 访问次数: 字号:[ ]


妙手摹古画 丹青传精神

——记常保立先生北京语言大学专题讲座

孙姝婧

2016年10月17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摹画师,国家图书馆特聘教授常保立先生,应邀在我校为大学生作了关于“怎样欣赏一幅古画——谈进了博物馆后的懂与不懂”的专题讲座,讲解了关于古画临摹的历史传承、人文内涵及绘画知识等方面内容,并做了相关经典古画的展示与解说。此讲座由北语人文学院院长钱婉约教授主持,为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74讲。

常先生首先介绍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大规模的“古画临摹”活动。在“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宗旨下,梁武帝、唐太宗、宋徽宗及清乾隆帝,都曾组织过较大规模的古画临摹工作。第五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故宫博物院主持展开。古画临摹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代代画家为了这门艺术青丝变白发。讲台上,当常先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恩师张伯驹老先生交流的场景时,依然感慨无限。师者,不仅仅只是“传道受业解惑”,当年张伯驹老先生亲切自然的关怀与问候,如今谈起依然令人动容。现在,常先生也已经两鬓斑白,但是当他在大屏幕上向我们展示自己摹写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人骑图》、《游骑图》以及其他精美的古画时,是那样神采飞扬,沉醉其中。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的一幅幅国宝级名画,有许多是我闻所未闻的,令人遥望艺术海洋的波澜壮阔。在常先生那矍铄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在为中国古画艺术付出几十年的艰辛后的自豪与无悔,同时也在常先生身上感受到了人文精神代代相承的厚重底蕴。

“细微之处见功夫”。常先生向我们讲解了关于运笔,这一基本而又细腻的技术。中国绘画和书法相通,都讲求运笔。当年张伯驹老先生就要求学生能够看出古画中某细微之处是如何运笔的。讲到这里,常先生举例说,一个圆润均匀的线条,在绘制时要用一种连贯而又回环反复的运笔才能形成,需要画家平心静气地完成。不仅如此,在不同材质上也会有不同效果。例如,在麻、丝织品、宣纸抑或是皮革等材质上运笔会产生不同的挡笔效果,显微镜下细看实由密度不同的点组成,因而整体画面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讲座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像这样“内行看门道”的专业知识。

临摹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修行,重在顿悟。“风格迥异的个体临摹出的作品也大不相同,达到更高境界要靠自己领悟,而不只是师傅的教授。”因此,常先生告诫青年学生切勿让固有的知识模式僵化了头脑,而要将自身灵感与本能激发出来,“不要让别人的东西完全占据了你的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读懂艺术作品,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常先生所说的“悟”。“凡是韵味要从看不见的地方出”, 常先生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真谛,更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懂与不懂之间,我们往往以为囫囵地看看相关知识,便是“懂了”,却不知自己已经错过了最美好的风景。

临摹的确是一门慢艺术。摹一幅古画要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不仅如此,若没有一颗在嘈杂中依然宁静的内心亦不可能出色完成整个过程。正因为如此,像常保立先生这样的艺术家才显得更为难能可贵。生活在快节奏之中的年轻一代,也许该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走进博物馆,忘却时间与自我,平心静气地去欣赏一幅画或其他,让自己被束缚和已经僵化的思想得到一个释放的机会。这是我在常保立先生此次讲座上的最大收获。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钱婉约教授以“历史的深广视野与艺术的熏染浸润”两点,总结表述了自己的感想与见解。同学们也向常先生提出了自己在国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常先生耐心地做了解答。在浓厚的艺术人文氛围中,常保立先生微笑着结束了此次讲座,台下学生报以热烈掌声。不论大家对于中国古画的修养如何,对于临摹工艺的认识有何不同,在听了常先生的讲座后,大概都不由得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者产生深深的敬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