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2016年讲座
2025年讲座
2024年讲座
2023年讲座
2022年讲座
2021年讲座
2020年讲座
2019年讲座
2018年讲座
2017年讲座
2016年讲座
2015年讲座
2014年讲座
2013年讲座
2012年讲座
2011年讲座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 2016年讲座 >> 正文
2016年讲座  
陆建德教授做客跨文化讲座第72讲

发布日期:2016-09-28 访问次数: 字号:[ ]


陆建德教授做客跨文化讲座第72讲

比较文学研究所 田墨浓

2016年9月23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陆建德教授应邀莅临我校,为北语师生带来“跨文化系列”讲座第72讲。本次讲座题为《比较的眼光——从‘走向世界’丛书说起》,由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

“走向世界”丛书初版于1980年,35种甫一面世,便风行全国,引起学界持久的轰动;因此当岳麓书社决定再版此套丛书时(1984年),钱钟书先生主动为本书作序,并对主编钟叔河先生的开拓之功特加赞赏。据悉,余下的65种将于近期推出。

“走向世界”丛书遵循着十分清晰的遴选脉络:列选书目全部出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旅外游记。仅此而言,本书似乎只是中国近代以来久经渲染的忧患意识的异域复写;“师夷长技”也与改革开放的政治氛围相互契合。但陆建德教授慧眼独具,他首先指出:对于晚清学者而言,异邦阐释与本土反思往往具有共时性;而旅游日记的叙述形式,无疑会为“他者”借镜的宏大叙事注入个性体验的话语张力。以晚清译员张德彝为例,他是由“京师同文馆”最早培养出的三名留学生之一,之后又多次出使海外。由于对西方文明的异态因子多所注意,他留下了煌煌二百余万言的《航海述奇》。作为晚清早期的随使译官,张德彝在《述奇》中却极少涉及公务,笔墨濡润处,往往是些“杂事”,琐碎细腻,但却惊心骇瞩。如在光绪六年的英国散记中,作者就有如下记载:由于鞭挞马匹,伦敦一车夫竟被监禁月余。如此行文,当然不徒为猎奇搜异,毕竟兹事虽小,可以寓大:如何对待动物,侧面上能够反映一国国民对弱势群体所抱持之态度。而其上司刘锡鸿在叹赏英国“无残暴不仁之政”时,也曾说其:“牛马之类,且戒鞭楚”。张德彝和刘锡鸿对欧洲文明进行观察思索时,其借以参照的文化坐标,必然是远隔重洋的中国社会。比如张曾提到:英国“鲜有骄傲自大,故意刁难,种种狡狯,不顺人情,而令人甘受其侮者”。言外之意,即在揭露晚清市侩横行、霸凌日甚的社会乱象。而英国人对待动物所彰显的恤怜之心,同样反衬出同时代中国人对于生命尊严的冷漠贱视。诸如此例,不胜枚举,由此揭橥出本套丛书的“微言大义”:所谓文明,不仅是固化机械的物质形态,更是人道情怀与普世价值的偕行并进。这也正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除此以外,陆教授强调指出:即便面对文化裂层与陌生物事的剧烈冲击,晚清知识分子仍能在作品中一奋其勇,不仅突破了文化失语可能造成的瘠弱状态,而且以富赡多姿的笔法,为国人描绘出异域境界的别样洞天。对于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而言,先贤以母语践行的文化经验当然极富借鉴意义。

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以及翔实的研究资料,陆建德教授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并不艰深的讲座内容征服了在场听众。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陈戎女教授和黄悦副教授与陆教授交流了学术见解,同学们向陆教授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陆教授分别予以悉心解答。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北语人文社科学部的罗卫东教授、外国语学部的闫天洁老师以及其他高校的多位教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