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往期文章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首页
>> 正文
往期文章  
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研究

发布日期:2016-04-10 访问次数: 字号:[ ]


凌逾近年来以凌厉的姿态活跃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她对香港文学的专注,对香港文学创作新态势的捕捉和把握,她的产量之多和论著的扎实,都让人刮目相看。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跨媒介香港》,便是她最新学术成果的展示。

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在香港文学研究领域鲜有人对跨媒介叙事作如此系统深刻的研究。所谓跨媒介的“跨”,是指打破边界、交叉互联、合作融会、扩容转向,兼容并包。对香港文艺创作来说,按照凌逾的解释,特指各媒介相互吸取创意思维。对文学叙事来讲,主要是吸取图像、声音、影视、舞蹈、音乐叙事的灵感,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或是艺术品从这一媒介变身到另一媒介,实现不同媒介载体的转化,或是集听、说、读、写、音、像、文字于一身,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整合多种媒介手段,完成事件叙述,让新和旧、同质和异质媒介跨过自身的楚河汉界,经横向、纵向或斜向整合,实现渗透融会,成为综合媒介。

在凌逾看来,经典叙事学应从文本外部转入内部,聚焦于故事叙述,研究作品的构成成分及结构关系和运行规律,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建构起叙事语法诗学,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带有系统性。而跨媒介叙事不完全相同,它的研究属于后经典叙事学:既剖析文本内容,研究新媒介技术怎样催生出新的技术内容和形式以及技巧结构,另分析文本外部,作家如何受图像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整合多媒介创造新叙事,或探讨各艺术符号并置时,如何碰撞出那些化学反应。总之,新媒介催生了新艺术,产生了跨媒介创意,这挑战了传统写法,其中涵盖了文艺、传播和文化理论,的确很值得总结和探究。

跨媒介叙事是新时代文化快速发展的综合反映。在香港,有众多作家参与跨媒介创作,老一辈如从集邮中出现的对倒现象吸取灵感写成《对倒》小说的刘以鬯,再从刘氏小说中得到启发的著名导演王家卫,他导演的11部电影,在主题风格上均与“对倒术”有关。《秦俑》的作者李碧华,穿越于小说、戏曲、电影与舞剧之间,给跨媒介叙事带来轮回转世与中西时空符号结合的艺术经验,并启发了后来的穿越小说。面对这种形形色色的创作现场,凌逾的批评活力被激发,从而给她的研究带来了当下性与即时性的特征。

如今的香港文学研究,有属文学史范畴的,更多的是当下文学批评。凌逾的研究属于后一种。她研究香港跨媒介叙事,在梳理史料方面,脉络分明,并做到点面结合,尽可能不遗漏。重点突出,也是该书一大特色。这重点便是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作者从中归纳出对倒叙事与性别结构的关系,这包括小说与电影女性主义的叙事声音,另有对香港文学与影视王国的互动关系的阐述。在凌逾那里,西西、董启章的作品无不分析得头头是道,许多地方阐释从实,不发空论。对“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生态下的香港文艺创意”则控制篇幅,尽可能做到缩龙成寸。总之,严谨认真的学风,使得该书成为近年来研究香港文学艺术的精品,不仅使读者受益,也使我这位所谓资深研究香港文学的学者得到许多新的知识和启迪。

《跨媒介香港》不是文学史,但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可以成为香港跨媒介叙事文学史。正因为不是文学史,作者才没有采用全面开花的写法,而是把着墨点放在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上。

面对香港新文化的迅猛发展,面对读者对新文化发展核心在哪里的疑问,《跨媒介香港》的问世,正可以帮助读者解惑释疑,可以澄清对跨媒介会不会造成一些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怪胎”的误解。正如作者所说,跨媒介的发展主要靠新创意混合旧观念以及跳脱单一惯性,发挥本色当行的联想力。跨媒介叙事创造者如何进入跨学科、跨艺术、跨媒介视野,实验媒介、艺术与文类的混合,仍然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讨的话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