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论坛2014: 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综述
陈戎女 秦晓星
2014 年12 月4 日- 7 日,“跨文化论坛2014: 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中心) 共同举办。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南非、新加坡等地的60 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围绕“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这一主题,就“新世纪以来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海外汉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拓展”、“比较文学的新视角: 海外汉学研究的方法、理论”和“回归文学性: 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5 个议题展开讨论。本届论坛共举行了14 场主题发言,2个分会场的分组发言,3场圆桌会议发言。
杨慧林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谈到一个有趣的话题: “能否将中国的西学做成外国的汉学”,因为美国人曾评价: 中国研究美国的学者主要是和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对话,而不是和美国研究美国的学者对话,这样的局面应该有所改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在致辞时指出,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中国有关部门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运作方法却非常陌生。有鉴于此,学者们要有所担当。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乐黛云先生的发言“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从两个全球化的对立谈到单边的美国文化给世界带来的混乱,认为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可能解决如此的文化困局,然而把别人的文化当作自己的文化是当前中国文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文化自觉需要重视中国文化生命的根和种子,为之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关注西方对文化自觉怎么看。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先生在其发言“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文化学本质———关于跨文化研究的学理思考”中指出,对“汉学”、“中国学”的名称需要反思,“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有两个层面的工作研究: 对象国的中国研究与中国学者的国际研究,而做“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中国学者需要基本的学术装备。张西平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西传研究方法论初探”的发言中提到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最近在香港的成立,并着重分析了法国汉学家考狄的汉学书目和袁同礼编著的《西方汉学书目》,指出无论是西方汉学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在西方汉学的文献学和目录学上仍有待发展。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的发言“日本诗话: 转世与复活”从中日诗话互动研究的角度指出,日本诗话的文献学研究和集成工作期待中国学者发挥所长。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宽( KarlZhang) 教授的发言“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孔子学院与海外中国文化传播”以十分生动的教材对话和视频演示,揭示出汉办编写的某些教材中存在程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和中西不平等关系,而这种内卷化的殖民话语是中国编著者较少自我意识到的,其后果是顺应了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北京语言大学李庆本教授的大会发言“宇文所安: 美国汉学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阐释”提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方式。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教授在其发言“汉学与国学”中辨析了汉学的概念,指出国学与汉学同根而生,区别在于汉学是从外部来看待中国文化,而国学是从内部来看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的发言“汉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着重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在扎实严谨的基础上还需要情感和幻想,文学研究者无法成为冷静客观的科学家。对于汉学的称谓耿教授个人比较赞同“跨文化研究”的提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的发言“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文体建构”热情洋溢,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施莱格尔兄弟的断章文体的话题谈到北二外与北语的学术合作。浙江外国语学院樊宝英教授的发言“中国传统文化域外传播方式思考”通过近年来深得欧美人心的美国当代汉学家比尔·波特的著述和翻译个案分析,思考了采取何种传播方式才更有利于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教授的发言“美国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以美国第一批在北京的留学生为中心”历数和分析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派遣到北京留学的美国博士生,如费正清、毕乃德、卜德等人,他们在与北京( 中国) 学界的交往期间写作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并得到如蒋廷黻、邓嗣禹、顾颉刚、梁思永等中国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教授“论‘海外’语境下的‘文化中国’”的发言对杜维明先生关于“文化中国”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正源,表达了如何去商业化和大众化,回归“文化中国”的学理性的思考。西班牙马德里大学Asun Lopez-Varela 教授的英文发言“比较文学中的媒介间性: 媒介改编的某些方面”通过追溯西方思维中的类比模式,探讨了基于摄影、动态图片、电影等便捷的图像复制技术手段的发展, 20 世纪的视觉艺术被重新评估的过程。来自英国波尔顿大学的Ann Talbot 教授的英文发言“洛克与中国”探讨的是中国在哲学家约翰·洛克作品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目前学术界尚未披露过的洛克根据当年刚出版的《中国礼仪史》一书做的一系列笔记,包括圣经年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道德和社会秩序、政治和经济组织、技术和农业与罗马的对比等。
在圆桌会议环节,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在“汉学范式与中国问题”的发言中,建议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论,解决几百年来汉学研究中存在的中国自身主体理论的缺失和研究范式的匮乏问题。南非斯威士兰大学Karen Ferreira Meyers 教授的发言“当代文学写作中的‘自小说’和‘自文性’策略”以库切为例,剖析了“自小说”在文本下的互文性和自文性以及“自小说”在当代文学写作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刘小枫教授的发言“世界史观与启蒙史观”将法国波舒哀主教的《论普遍历史》和伏尔泰的《风俗论》两相比较,揭示了历史叙述用“人类精神的进步”取代基督教的历史叙述的神意框架,建构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过程。
本文刊于《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1期(总第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