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意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6期“编者的话”
陈跃红 张辉
本期刊物送达读者手中时,正是2015年新年。在致以新年问候的同时,我们想首先邀请各位一起阅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Steven P.Sondrup教授供本刊的英文特稿Poet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ifts。
Gift既有“礼物”,也有“天赋”的意思,Sondrup显然巧用了这个词的多义性。对他而言,诗,乃是真正的礼物,真正的天之馈赠。接受这样的礼物,需要诸多非同寻常的禀赋。而最重要的禀赋,不是别的,乃是向他者开放。唯有向他者开放,我们才能不仅超越既有的生命与语言限制,而且能够领悟自我所处世界无法完全包含的、另外的可能:真正的诗一般的可能。
这,无疑触及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之所在。
本期“学术焦点”上的四篇文章,来自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延边)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从研究范围来说,这些文章都与翻译有关,但严复、曾朴和郑超麟等人的个案,却让我们再一次理解了拥有“他者”的意义乃至魅力。刚果,是法国人纪德的他者;纪德是“少共”党员郑超麟的他者;雨果是曾朴的他者;《群己权界论》是On Liberty 的他者;中国是德国的他者;甚至东德也曾是西德的他者……有意思的是,他者,并不真正外在于大写的自我,而甚至是理解自我、表达自我、塑造自我的必要前提。没有他者,何来自我?问题只在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究竟是马丁·布伯意义上的“你与我”还是“你与它”的关系?
此外,长期被中国学人忽视的“新古典主义者”戈特舍德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的文学主张?萧军《八月的乡村》与“普罗文学”到底有什么联系? 当代批评理论与神学有什么关联? 本期同样邀请大家与几位中外作者一道思考这些问题。
关心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发展情况的读者,也请关注“学术动态”栏目中关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组织机构的变动情况。新的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已经产生。在这里,本刊要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衷心感谢延边大学的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为成功举办第11届年会所做出的努力。下一届年会将在地处中原的河南大学举行,让我们翘首以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将一如既往地记录和关注比较文学同仁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交往情况,见证中国比较文学活生生的历史。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六期目录
总主编:乐黛云 杨慧林
主编:陈跃红 张辉
学术焦点
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旅——郑超麟译《冈果旅行》研究(吴晓东)
作为“历史存在”与“翻译主体”的译者——从译者曾朴说开去(马晓冬)
试论严复的“名教”观念——以译本《群己权界论》中的“名教”一词为个案(成桂明)
译介背后的意识形态、时代潮流与文化场域——中国当代文学在两德译介的迥异状况(谢 淼)
批评空间
[本刊特稿]Poet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ifts(Steven P.Sondrup)
穿越时空, 仰望伟人——纪念莱蒙托夫200周年诞辰(顾蕴璞)
理性的诗学——试论戈特舍德的诗学理论(王 建)
“秘索斯”与“逻各斯”的共生之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考辨(胡继华)
异邦新声
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普罗文学”传统(鲁道夫·瓦格纳)
当代批评理论和西方神学:以Kairos为例(罗兰·博尔)
青年园地
文学史书写中意识形态的对垒——评晚期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的《 德意志文学史》(1857)(陈 曦)
宗“无”悟“空”——保罗·克洛岱尔诗学中的道禅美学(黄冠乔)
学术动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徐东日)
“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东西对话”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宋旭)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讲座”第二十与二十一讲纪要(王晨晨)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年会纪要(岳峰)
东方文学研究:传承与创新——第六届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侧记(林丰民)
“跨文化话语旅行中的巴赫金”国际研讨会暨《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首发式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汪磊)
跨文化论坛2014 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戎女 秦晓星)
2014上海艾米莉·狄金森国际研讨会综述(张珊)
新书快递
历史叙事中的修养小说及其诗性阐释——谷裕《德语修养小说研究 》(林 佳)
极具活力的批评力量——评《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研究》(周 铭)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比较所3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