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专题研究
首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首页
>> 正文
专题研究  
禅宗、身体美学与王维的诗及其翻译(上)

发布日期:2015-10-08 访问次数: 字号:[ ]


李庆本

李庆本,山东省莱州市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文原是笔者的一篇英文论文,原题为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Zen and Somaesthetics in Wang Wei’s Poem “Dwelling in Mountain and Autumn Twilight”。经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刘昕、李菁译出中文初稿,笔者在初稿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和改写。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13JZD032)的系列成果之一,并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王维的大半生时间都在为唐朝廷效力,但佛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很深。他的“名”和“字”合为“维摩诘”,反映出他的人生理想是以“维摩诘”为榜样的,追求的是能够把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融为一体的人生境界。“维摩诘”是梵文Vimalakirti的中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但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成为佛教中一位著名的在家居士,因此为王维这种具有文官与隐士双重身份的人所效仿。

《维摩诘经》前后共有7个汉文译本,分别是: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西晋竺叔兰译《毗摩罗诘经》;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东晋祗多密译《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其中支谦、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本留存至今。在这些译本中,流行最广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维摩诘经》运用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可使人获得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

在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禅宗也受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或者说,禅宗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其教义思想与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相容性。例如,禅宗强调对常与无常区别的超越,这和道家思想中的“齐物”具有认知上的相似性,从而才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佛教禅宗中,认清自我的本质被认为是到达“佛性”、到达涅槃境界的基本途径,它要通过顿悟(以慧能为首的南宗禅的特点)和渐悟(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的特点)来认清真正的本质,这个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净化与意念的升华。

众所周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在此过程中,东晋僧人僧肇(384-414)的贡献不可低估。据《高僧传》卷六 ,僧肇俗姓张,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出家从鸠摩罗什门下。曾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评定经论。在世时,著有四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此四论被后人合为《肇论》。僧肇所处的时代,老庄思想盛行,外来的佛教思想与老庄哲学有相似之处,故魏晋时代的许多僧人都是玄学化的佛教学者。僧肇的上述四篇论文,是结合老、庄的哲理,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畅谈体和用、动和静、有和无等问题。

《肇论》描述了佛陀与他的弟子们、菩萨们以及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之间的谈话与争论。维摩诘和文殊菩萨的争论被看作是大多数对佛经的形象化陈述的中心主题,这场争论以人类生活的空虚、痛苦和虚幻的本质为焦点。维摩诘以自身为例,他佯装生病,并以自己的病作比喻,展示人类生活的痛苦与不真实,帮助他的听众们理解他的哲学。僧肇承认动与静的重要性,认为运动导致分隔,而静止则会导致合并。禅宗的自我认识由这两种法则的相互结合而产生。

《肇论》解释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僧肇还提出了其他一些例子解释运动与静止的概念:飓风吹平了高山;溪流向前推进、奔流不止;灰尘毫不移动地漂浮在各处;日与月交替升起。从本体论的观点来看,僧肇把自然理解为在运动的表面之下的宁静。他解释说过去的事件只存在于过去,当下的事情只存在于当下,所以过去与现在之间并无联系,因此也没有改变或移动。僧肇认为冥想的境界与空虚的心境只能在大自然中的一处安静的处所中得到,在安静的大自然中,心灵与身体能够感知到所有感觉、思想和错觉,也能感受到善与恶。因此,他特别强调“空”与“自然”的重要性。

在《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中,“空”的主题和王维那种以禅宗的途径感知自然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以及它的英文译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五律有八句诗,每句五个汉字。一个简单的韵律贯穿于每句诗中。作为一种有音调的语言,汉字发音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它们涵盖着不同的音调。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句的下一句需要与第一句有相对应的音调,做诗时强调音调的对应与句法的类似。这在传统的中国思想中也代表阴与阳的对应。这首诗采用五言的形式,音调在平与仄之间更替,以平声开始。下面是这首诗的几个著名的英文翻译版本:

版本一

“On an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

After newly-fallen rain in this vast mountains,

When evening descends the air has the feel of fall.

The limpid moon sparkles through the pine needles,

The crystal stream glides glistening over the rocks.

Babbling from the bamboo grove heralds the return of the washing girls,

Lotus leaves sway as the fisherman pushes along his sampan…

Although the fragrance of spring flowers has faded

My good friend, you should still stay on for the beauty of autumn.

版本二

“Autumn Dusk at a Mountain Lodge”Empty Mountain after fresh rains:

It is evening. Autumn air rises.

Bright moon shines through pines,

Clear spring flows over stones.

Voices among bamboos: washing girls return;

Lotus-leave move: down glide fishermen’s boats.

Here and there, fragrant grass withers,

O prince, you do not have to go.

版本三

“In the Hills at Nightfall in Autumn”

In the empty hills just after rain,

The Evening air is autumn now.

Bright moon shining between pines,

Clear stream flowing over stones.

Bamboos clatter- the washer women goes home

Lotuses shift- the fisherman’s boat floats down.

Of course spring scents must fail

But you, my friend, you must stay.

版本四

“Living in the Mountain on Autumn Night”

After fresh rain on the empty mountain,

Comes evening and the cold of autumn.

The full moon burns through the pines,

A brook transparent over the stones.

Bamboo trees crackle as washerwomen go home,

and lotus flowers sway as fisherman's boat slips downriver.

Though the fresh smell of grass is gone,

a prince is happy in these hills.

版本五

“Autumn Twilight, Dwelling among Mountains”

In Empty mountains after new rain,

It’s late. Sky-ch’I has brought autumn

Bright moon incandescent in the pine,

Crystalline stream slipping across rocks.

Bamboo rustles: homeward washer women,

Lotuses waver: a boat gone downstream.

Spring blossoms wither away by design,

But a distant recluse can stay on and on.

汉诗译英通常很困难。因为英译汉诗中无法体现原诗中的音韵节律和句式对仗。而且,诗歌可能不会有一个最终的译本。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这首诗中吸引人的词语与这首诗中的独特意象,这些词语与独特意象使得这首诗更加引人注目,从而使这首诗能够成为“世界文学”。

这首诗中最醒目的词语是是第一行的第一个字:“空”。这个“空”字也可以被认为是这首诗的中心主题的综合表现形式。但是这个“空”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否指的是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呢?在下面几行诗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动作、人物与声音,例如照耀在松林间的明月,或是奔流的清泉、竹叶沙沙的声响、莲花的摇动、回家的洗衣女们,最后还描绘了摇动的渔舟。“空”这个字事实上指向了更高层面,代表着超越了肉体与心灵分别的“禅”的概念。按照禅宗教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区分出各种概念和观念的区别,这种区分虽然必须,但常常是不真实的,因为这会经常导致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的错误的感知。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这段话以指月一语警示对文字名相之执着,借此发挥禅宗“心无分别、非色非空”的教义,提出了对作为中介的迹象(在上文中是手势)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与查尔斯·山德斯·皮尔斯以实用主义和符号学为特征的哈佛学派的主张有着相似的概念化特征。”

根据禅宗思想,人的感觉、知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和认知与交流行为一样,都是认知自我本质时必不可少的。当一个错误的思想产生时,要用公正去更正它。慧能主张:“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对粗心大意的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只有打破愚痴迷妄,超越有/无、主体/客体、心灵/肉体之分别,才能真正了解“空”的真谛。“空”非“无”,它实际上是超越(“度”)“有/无”二元性的概念,指示着超越主体与客体区分的整体化状态。

作为一种超越状态,在《山居秋暝》中,“空”这个主题在之后的三个字“新雨后”(“after the rain”)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这样的表述表明山川会在雨水的洗刷中得到更新,就如同人类的肉体与心灵通过参禅而得到了净化。这是理解禅宗中的“空”的境界的第一步。这句诗也消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性,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人类是整个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这令人想起了《维摩诘经》中所记的另一个著名的故事:众菩萨要求维摩诘解释“非二元性”的概念,维摩诘却保持沉默、不发一言。就如同前面提到的“以手指月”一样,他的沉默是解释“雷鸣般的寂静”、“雄狮带着强烈的静默的怒吼”的现象的唯一途径。而禅宗六祖惠能是如此解释“非二元性”(不二之法)的: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比较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