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宣传部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04讲在主南楼200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吴晓都教授,主题为“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安娜·卡列尼娜》”,黄悦副教授主持讲座,周阅教授、陈戎女教授、张淑红老师和其他校内外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吴晓都教授从评论家和文学家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切入,凸显了托尔斯泰被视为天才艺术家的原因。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托马斯·曼在回忆《安娜·卡列尼娜》时,称托尔斯泰的作品如史诗般,有着海洋一样的深度和广度,列宁也曾称赞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吴教授别开生面从中国文学界对托尔斯泰的译介和接受入手,重点讨论了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鲁迅、瞿秋白、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学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和评价,以及他们对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的创造性阐释。 
接下来,吴晓都教授以详实而丰富的史料,讲述了托尔斯泰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托尔斯泰出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俄,在俄语中意为“阳光照耀的林间空地”。虽然出身贵族,但是他接近大自然,接近农民,保持了一颗质朴真诚的心。这样的情怀和情节也出现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身上,列文的形象正是托尔斯泰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体现。《安娜·卡列尼娜》是全面体现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有评论家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战争与和平》的续篇。 
吴晓都教授还谈到托尔斯泰思想的渊源。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致力于批判俄国农奴制,这一传统实际上从拉吉舍夫就开始了。《战争与和平》最早的主题,是受到普希金《皇村回忆》的启发。像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塔吉雅娜一样,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也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托尔斯泰“广阔而自由的长篇小说”的写作方式,也是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自由的远景”写作方式的继承与扩展。 托尔斯泰原本要写的是“一个不忠妻子的出轨故事”,原题是《两桩婚姻》《两对伉俪》,在写作中他逐渐扩展了小说的主题,决定把一个在爱情上不幸的女性的命运放在故事中心,以托翁的话说就是“所有以前露面的任务和男性典型统统聚集在安娜周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结合这一点,又把作者的社会观、宗教观、世界观融在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列文-吉蒂的故事中阐发出来。那个不幸妻子的命运的故事,因为列文的叙事以及托翁的社会兴趣和宗教哲学的探索,而使得原本的故事变得丰富和复杂了。结果,他不仅写出了一部独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情爱小说,完成了一部著名的家庭伦理小说,而且造就了一部内涵丰富的社会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以爱情与家庭故事为叙事框架,表达了劝谕人生向善的理念。开篇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有着多重涵义,托尔斯泰本人认为安娜在上帝面前是有罪过的,因而上帝要惩罚她。苏联文论家埃亨鲍姆表示这句话并不是指向安娜,而是指向所有人,指向置安娜于死地的非正义、谎言、邪恶和欺骗。赫拉普钦科阐释道“小说的构思之初,女主人公是一切不幸之根源,题词是针对安娜,但在写作内涵扩大变化以后,题词也就改变了它与故事主人公的关系,题词后来是指向沙俄社会的恶势力与不道德”。苏联文学史家叶尔米洛夫认为“题词表达的不是对人的愤怒,是因为安娜之死而引起对这个缺乏爱的冷酷世界本身的愤怒”。可见,安娜的悲剧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 《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托尔斯泰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作品,吴晓都教授也深入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在结构布局上,小说采用了“拱形建筑构造”手法。文中安娜和列文的故事为两条平行线索,如同建筑的两侧柱体。奥勃朗斯基的家庭则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形成一个拱形建筑构造的叙事结构。 
此外小说的心理描写独具特色,这一特色被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为“心灵辩证法”。这一手法展现的是人物心理转折和剧变的过程。为了让大家深入体会“心灵辩证法”的艺术魅力,吴晓都教授还深情朗诵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两个片段,即安娜在车站遇到沃伦斯基以及沃伦斯基跟着安娜去彼得堡的情节。当安娜在车厢上再次遇到沃伦斯基时,“暴风雪的恐怖景象在她看来显得格外壮丽。他对她说的话,正是她内心所渴望而她的理智所害怕的。她没有回答,但他从她的脸上看出了内心的斗争”。这一段经典的心理描写不仅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同时也体现了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用细腻的笔调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心灵情感的对立。这部小说还创造性地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心理拼图法等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差别和心理渐变过程。

吴晓都教授强调托尔斯泰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的作品在电影、舞蹈、戏剧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娜·卡列尼娜》自创作以来,就被诸多国家进行过艺术改编。据统计,从1910年到2017年,就出现了32个电影版本,堪称文学经典改编之最。吴晓都教授还谈到了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艺表演,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文学黄金时代以来的俄国“文学中心主义”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讲座最后,吴晓都教授还给大家推荐了经典的翻译文本,鼓励大家多多阅读经典,他认为草婴的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扬的译本是两个很好的译本,可以对读。 
黄悦副教授做了简短总结。陈戎女教授做了回应:吴教授对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从原文的视角去解读托尔斯泰,让我们领略到托尔斯泰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的丰富性,也体现了整个俄罗斯文学的高度与广度。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相关问题向吴教授请教,吴教授皆一一作出解答。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鼓掌声中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