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资料链接
新闻动态
学者风采
内藤湖南研究
往期文章
当代比较文学
首页 >> 跨文化讲座
跨文化讲座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98讲︱李庆本:文化阐释的空间性

发布日期:2023-10-01访问次数: 字号:[ ]


2019年4月12日下午,由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宣传部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98讲在教四楼21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主讲人李庆本教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讲座由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

首先,李庆本教授简要介绍了讲座内容的四大部分:

一、强制阐释是时间阐释;

二、跨文化阐释是空间阐释;

三、跨文化阐释何以可能;

四、跨文化阐释有什么用途。

围绕这几个方面,李教授旁征博引《论语》、《史记》、中国书法、西方绘画等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对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解读,并与在场师生展开了一系列交流与探讨。

在引入强制性阐释这一概念时,李教授谈到其基本特征有四点: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以及混乱的认识路径,他强调,强制性阐释不仅存在于西方现代文论,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论中。以郑玄和朱熹对《论语·八佾》第八章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的解释为例,李教授指出二人的阐释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各自的主观预设不同,郑玄遵循“性恶论”,朱熹则遵循的是“性善论”;而倘若我们从美学的角度考察这一章,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李教授还例举《论语集注》、《毛诗正义》等经学著作中的某些阐释现象,指出强制性阐释的普遍性和常态性,并补充了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反对阐释》中对阐释泛滥的本质与根源的讽刺与批评。

接下来,李教授转向了跨文化阐释这一关键词,开始第二个部分的讲授。跨文化阐释是文化阐释学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的研究对象,就是暂时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设身处地考虑他者的文化处境、理论场域,用对方的语言或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阐述、解释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沟通理解的目的。跨文化阐释学虽然是新兴学问,但跨文化阐释现象却古已有之。根据中国古籍记载,跨文化阐释现象可追溯到《史记·大宛列传》:

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可见古书中有关弱水、西王母的言说莫衷一是。同一个弱水、西王母却出现在三个地方:中国西北疆域昆仑山一带、叙利亚、伊拉克一带、古罗马西部临近大西洋一带。《史记正义》发现了这个问题,却并未给出解答。李教授指出,倘若以跨文化阐释学的原理来解读,可为这一疑案找到较为合理的答案,即条枝、古罗马也有类似中国的弱水、西王母,但二者分别为另外一条河或一位女王,可能指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和《圣经》中的示巴女王,却绝非中国的神话原型。

然而,类似于上述这种空间意义上的“中”与“西”却常常与时间意义上的“中”与“西”混淆,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也引起了许多跨文化阐释上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来解释《红楼梦》是对中国文学经典的亵渎与消解,但李教授谈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更多的是需要从空间维度上把握,因而并不能一概否认跨文化阐释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李教授并未局限于文学经典中的跨文化阐释,还将其延伸到了艺术层面。他向在场师生展示了马蒂斯的《舞蹈》对鲁本斯的《帕里斯的审判》、《美惠三女神》和拉斐尔的《美惠三女神》画作的戏仿,以及徐冰的跨文化书法对中英文字母元素的变形,认为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对话和互动,提出了“跨文化艺术”、“跨文化书法”等关键词,指出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广阔且深入。

但跨文化阐释是否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呢?李教授援引《庄子·秋水》篇,继而谈到不同个体之间是否可以互相理解的问题。早在1981年,伽达默尔与德里达就曾争论过理解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在伽达默尔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必然的。人只要加入对话,为的就是理解和被理解,这是人的善良意志;而德里达则认为善良意志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前提最终会被解构。李教授讲到,这种理解和阐释不仅是认识论问题,也是本体论问题。假如借用海德格尔的话,那么在庄子的眼中,鱼不是“在者”而是“在”,他与鱼共在,所以他能理解(所谓“我知之濠上”),理解就是对不同“在者”之“在”的理解,也就是对宇宙万物之生命意义的揭示。而我们所说的跨文化阐释不仅涉及不同个体之间互相理解的问题,更涉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理解的问题。在人类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我们亦需要寻求具有多元性、普适性的文化阐释和传播方式,从而求得不同文化在跨文化阐释的场域内达于理解和互动的理想状态。

那么,跨文化阐释有何用途呢?同样,李教授给出了一个实例,即以西方通用的逻辑术语“演绎”和“归纳”来向母语非汉语者解释《周易》的“本隐之显”和《春秋》“推见至隐”的写作方法,此举不仅不会造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被歪曲或误读,反而更能加深我们对《周易》和《春秋》的理解,也更有益于中华文化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也正是如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延续本民族的文化命脉,建构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放下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寻找跨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前提。

讲座结束后,陈戎女教授作了简短总结,来自清华大学的宋丽丽老师和在场的硕博研究生各抒己见,李教授也一一解答了大家的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此次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相关知识的系统介绍,更引发了大家对于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的新思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