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资料链接
新闻动态
学者风采
内藤湖南研究
往期文章
当代比较文学
首页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春凳闲话

发布日期:2015-11-02访问次数: 字号:[ ]


 

春 凳 闲 话

钱婉约

 

父母在苏州石路的老房子要拆迁了, 不得不处理掉一些旧物,包括一些久置不用的老式木制家具,其中就有一只春凳。

说起春凳,现代人或许不熟悉了,它形似条凳,却是明清家具中一

种形制和用途有点特殊,如今看来功用也有点暧昧不明的家具。

目前所见当代人关于它的记述,多为 《中国古典家具》、《明清家具》之类的著作,还有近年出版的鉴宝类、文物收藏类辞典,以及拍卖行发行的相关手册等等。 在这些书中,一般配图记载说明了春凳的形制和工艺。 如李德喜、陈善钰著《中国古典家具》中说:

 

春凳是条凳的一种,但坐面比条凳略宽,可容二人或三人同坐。春凳形如矮几,所以它不仅是坐具,还可以在上面摆一两件陈设品,当玩桌使用。

 

如中国文物鉴定专家、中国收藏协会会长史树青主编的《淘宝速查手册(彩图版)》记载:

 

春凳是凳子的一种,它的长和宽的差距较大。 春凳的长度一般可供两人并坐,凳面较宽、无靠背。 其高度常与床同高。 江南地区喜欢把这种两人凳叫做春凳。 一般常在婚嫁时上置被褥,贴上喜花,抬到夫家作为嫁妆。 春凳也可以供小孩睡觉用,有时也可以当炕桌使用。 ……因为它的开头如长几,所以,不仅仅是坐具,而且可在上面摆上一两件陈设品。

 

同类其他书籍所说,一般不出上述内容。 总结来说,春凳一般可供两到三人并坐,凳面比较宽,高度与床同,一般无靠背,具体的长、宽、高尺寸无一定。 高档者如故宫所藏明代填漆云龙纹戗金钿春凳,尺寸是 134.5 厘米 ×43 厘米 ×53 厘米;清代黑漆描金折枝缠枝花纹春凳尺寸是158.5 厘米 ×59.7 厘米 ×50 厘米,这两款都是凳面下带腰,凳足内翻马蹄型,整体看起来高档典雅,端庄秀丽,不愧宫中之物。 民间春凳形制不一,精制珍贵者用花梨木、柞木、黄花梨木、楠木、红木制成,普通者用杂木或者榉木,凳面有的镶以藤面。 尺寸比宫中的小,一般长 105 140厘米、宽 35 45 厘米左右、高 45 52 厘米左右。

那么,这种既不像凳子也不像床的东西,到底是做什么的? 给两个大人并坐? 给小孩睡觉? 或摆放陈设品? 还有,它为什么叫“春凳”? 又为什么是婚嫁时上置被褥的陪嫁? 可惜上面这些文物专家和研究者的著作中,都没有给我们解释这些疑惑。

春凳的功用其实正在于这个“春”字上。 据章太炎考证,“春”字源于“桯”。 他在《新方言·释器》中,先引古籍:《说文》:“桯,床前几。 ”《方言》曰:“榻前几,江沔之间曰桯。 ”继而推考说:“今淮南谓床前长凳为桯凳,音如晴,江南浙江音如柽(笔者按:“呈”音的一声)。 ”“春凳”应该正是“桯凳”的记音俗写。 由此可知,桯凳(春凳)的历史由来已久,并非我们所常知的那样,在明清家具中才出现的。

因为是床前长凳,所以,放置被褥,作为嫁妆,抬入新婚的卧房,就是理所当然的。 也因为它与男女婚媾、与卧房关联,加之俗话成了“春凳”,而古汉语里“春”字意象可谓活跃,可以组构出“春心”、“买春”、“春情”等等关乎男女色情的意思,春凳也就参加了这个行列。 有文学作品可作例证,明清的通俗小说中,“春凳”屡有登场。

先看《金瓶梅词话》里的两条记载:

第八十二回:“(潘金莲和陈经济)就在一张春凳上,双兔飞肩,灵根半入,不胜绸缪”说的正是在春凳上行男女之事。

第六十回又有:“那潘金莲见孩子没了,李瓶儿死了生儿,每日抖擞精神,百般称快,指着丫头骂道:‘贼淫妇! 我只说你日头常晌午,却怎的今日也有错了的时节? 你……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倚了。 ’”想来潘金莲是太熟知那春凳,打比喻也不忘了用它遣词造句。

可是,这里却出来一个问题,潘金莲的春凳是有“靠背儿”的? 莫非是南北方的差别? 江浙地方流行的,都是上述无靠背的条凳形,故宫的高档品也是这样。 那《金瓶梅》所记载的山东,有靠背儿的春凳是什么样的? 莫非就是“美人椅”? 网上所见在河北满城汉刘胜墓发现的“春凳”,或许能帮助我们想象潘金莲所说的春凳,河北、山东相距也近。 类似的东西,有的地方就叫“美人椅”吧?

蒲松龄《聊斋志异·宅妖》一篇中也写道:“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 ”虽没明说,而肉红色的家具,似乎也正暗示着与春事相关。最近,有魏启君、孔令彬合写《“春凳”考略》一文(载《红楼梦学刊》 2009 年第 3 期),列举分析了《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近现代小说中出现的近十处“春凳”例句和意象,这里不作一一转述,读者自可参考。

至于春凳用于行房事的起源,在一份民国年间的杂志上,一位叫

陈志良的作者写了这样一个传说:

 

上海浦东的姑娘出嫁的时候,嫁妆中都有一对春凳。 春凳是木制加漆的长凳,老式长六尺,阔一尺六寸,高二尺;新式的长四尺,阔一尺二寸,高一尺八寸。春凳是有来历的,下面是它起源的传说。 从前有个将军,与番邦打仗,打输了,被番邦活捉了去。 他有一位姑娘,大家称她为“马十三娘”。 她因为父亲被掳,极为焦心,请人援救,全无效果。 于是,她宣布道:“谁能够救我父亲生还的,我就嫁给他做妻子。 ”不料,别人无法营救,将军的一匹爱马却绝尘而去,几天之后,把将军救了回来,阖家团圆,极为欢喜。 然而,她和她的父亲并不食言,十三娘愿意嫁给马为妻。 出嫁之日,嫁妆中却多了一只春凳,这是她所发明的,以便同房时和马交媾而特别设计的。 新婚之夜,十三娘睡在春凳上和马交合了。 然马器甚伟,十三娘不能胜任,一交之后,即行丧命。 可是春凳则从此流布了下来。 (陈志良《春凳·白脚旗·周仓》,载《风土什志》 1948 年第 3 期)

 

这个传说显然是受到干宝《搜神记》“马头娘”故事原型的影响,从那里变型而来的。 只是《搜神记》里的马头娘没有真嫁给将军的马,而是马死后马皮飞来驼了姑娘而去。 而“马头娘”则成了江南“蚕娘”的神身。

无论传说如何荒诞神奇,话说回来,现实中,在那板板硬硬的春凳或美人椅上云雨,难道会比柔暖的眠床上更好? 或许这正是夫权时代男子单方面要求的遗迹? 由于终究不是常态,它也就成了放在眠床边上的摆设,或者随手丢丢衣物、或者暂时让婴幼儿睡个午觉。 又因其搬挪方便,高矮得宜,那些高档精致的春凳,就又成了高门大户中有钱人家摆放陈设品的物架,或者临时充当其他的用途。

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被父亲狠打,贾母心疼万分:

 

早有丫环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 打得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 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 ”众人听说就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藤屉子春凳”正是前述凳面镶有藤面的春凳,想来它凉爽软滑,像柔软的担架,腰背部挨打受伤后的宝玉俯卧于其上,可以免受疼痛。

到了晚清、民国年间,春凳更远远地离开了深闺卧房,被挪到其他地方,成了民间风俗性的家居器物,茅盾在其《故乡杂记》中写道:

 

河滩上有许多兵在那里洗衣服。 他们利用了老百姓家里的春凳,把水淋淋的衣服在春凳上拍拍的打。

 

茅盾研究者解释说:

 

春凳是乌镇乡下农民家里的一种木结构用具,其结构和条凳

差不多,但凳面比条凳宽,比条凳略低。 当地百姓时常将它当作桌子一样用,夏天就摆在道场上“吃乘凉夜饭”。 (钟桂松编著《茅盾与故乡》)

 

《山东风俗》则记载:

麦个子运到打麦场,即于场边设一宽板凳(俗称春凳),凳上放68铡刀,一人立凳上执铡,数人轮番抱麦个子来,茹麦子入刀口内,使麦腰在内,执刀人一一铡断,麦头滚入场内。

无论浙江还是山东,想来这种民间的春凳粗木制成,不甚讲究,便成了干粗活的临时工具。 另外,北方山东的春凳,也不全像潘金莲说的有靠背儿的,作为“桯凳”的春凳,还是“一般无靠背”的。

 

我苏州老家的春凳,由我的祖母传下,记忆中由一种硬木做成,栗褐色,很沉重,木质细密光滑,漆口很好,做工也堪称精致,凳面、凳脚坚实圆润。 现在想来,它不知制成于何时,出于哪位工匠之手,也不知是祖母家里哪一位女性长辈的陪嫁物。 因为它已离开我家, 故写这篇小文纪念之。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