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新闻动态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杨恒达教授受邀做客跨文化系列讲座第80讲

发布日期:2017-05-17访问次数: 字号:[ ]


比较文学研究所 张醒


       比较文学研究所跨文化系列讲座第80讲于2017年5月15日在教4楼213会议室顺利举办。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杨恒达教授是研究尼采的专家,著作和译著丰厚,但他给北语师生带来的讲题是时下热门的,而且也更具现实意义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杨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在国外教中国文学文化的经历,对该问题提出了如下思考:其一,中国历史,特别是现当代史,由于受到以政治为主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历史观并不理性。对同一段历史,我们需要多视角多维度去理解,以事实为依据,方能窥见历史的全貌。其二,文化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当下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更多是包括汉语书法、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歌舞戏曲、中医、武术等在内的物质文化,而真正应该走出去的当是同制度、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态度等有关的精神文化,杨教授尤其推重儒释道伦理文化。在他与海外同仁和同学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伦理文化,比如孔子所说的“恕”道,理雅各译为reciprocity,西方人也很认同。其三,目前主导世界的是基督教文化,但基督教文化并非全能,它也有其保守的一面。中国的儒释道伦理文化可以它的开放性与之互补。并且,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儒家强调“孝”,而在《圣经》中亦有孝敬父母的教训。其四,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在20世纪遭到重创和毁灭性的打击,现在仍有很多人视之为封建迷信而避之唯恐不及,同时,中国人失掉了传统道德教育,造成了当代中国人普遍的道德低下、物质主义等伦理和信任危机。为此学者作家们应当奔走呼号,为重建我们的道德原则而努力。其五,历史上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样,如今我们仍然需要像他们那样学贯中西、温文尔雅的君子,将其一生投入到文化传播的事业中去,事实上当代中外学术界也有一批这样的学人:贝淡宁、安乐哲、蒋庆、白彤东等。

       针对杨教授的讲演,主持人陈戎女教授提出了她的问题。第一,因为西方人常把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比如《论语》),看作是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如果我们强调推出中国的儒释道伦理文化,是否已经考虑过这一点?第二,有很多博士论文对中华典籍的外译做了历史的梳理,发现先是传教士居多,后来有外交官,再后来又有学者。现在我们国家在推动中华典籍外译工程,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典籍外译工程是否值得提倡?在讨论环节,一位有过对外汉语工作经验的朋友提问,合格的文化传播者要求很高的素养,而事实上大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忙于应付语言难关而在文化艺术上的知识是很欠缺的,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还有硕士同学提问,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之前应先回答好“中国文化是什么”以及“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这两个问题。以尼采为例,尼采极其重视德国文化的复兴,但似乎很少关注“德国文化走出去”。倘若把这个问题抛给尼采,不知尼采会做何回答?

       对以上问题,杨教授根据他的学识和经验,均一一做出了回答。比如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杨教授十分坦率地指出,“任何单方面的文化输出都是一厢情愿。”但是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时代要求,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仍是大有必要的。出席本次讲座的,除主讲人杨恒达教授、主持人陈戎女教授,还有宣传部部长高金萍教授以及北语的研博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精彩的讲座于下午4点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