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本所 研究人员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研究动态 跨文化讲座 人才培养 当代比较文学 资料库
新闻动态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77讲:文学与图像

发布日期:2016-11-17访问次数: 字号:[ ]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77讲:文学与图像

比较文学研究所   裴斐

       2016年11月14日下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会专家、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应邀莅临我校,为满怀期待的师生带来“跨文化系列讲座”第77讲:“文学与图像”。讲座由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还有李庆本教授、何宁教授。

       赵宪章教授从徐冰《天书》《地书》讲起,激发了听众对于“图像时代”“图说”对“言说”发起严峻挑战之现实的深刻思索,从而引领大家进入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领域。作为新世纪的新学问,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在新世纪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中,赵宪章教授认为2010年成为分水岭,原因在于在此时间点前后,整个文学研究领域开始介入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与此同时开始注重历史研究和学理探究。为了避免大家进入理解的误区,赵老师对“文学图像论”的命名、学理基础和文学观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分析,厘清了“文学图像论”与“形象思维论”和“意象论”的区别,认为“文学图像论”的核心就是要阐发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视觉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符号学的方法就成为其基本方法。

       确定了对于“文学图像论”的基本认识之后,赵老师深入到对语图关系史梳理中。他把中国艺术中的语图关系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文字出现之前、文字出现之后和宋元之后。语图关系由“语图一体”到“语图互仿”(以图像模仿语言为主)再到“语图互文”,丰富的史实材料证明了语图符号之间的互相模仿与指称功能。而在两者的互相模仿中,赵老师认为图像对语言的模仿形成“顺势”。为了明确这样的现象究竟隐含了怎样的审美规律,他又对中国艺术史上诗画批评标准的差异(评画赏“虚”,评诗赏“实”)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这一差异源自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的功能性区别——“实指”和“虚指”。为了能更明晰地揭示这一理论事实,赵老师以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名画《形象的背叛》充分解释了: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决定了它们共享同一文本时的“强势”和“弱势”。在探究两者的指称功能时,他认为图片的“相似性”决定了其隐喻本质,从而使“假相”合法化。同理,语言的隐喻也就意味着导致语言的虚指性,即语言符号脱离它的实指轨道而滑向虚指空间——由“语象”所图绘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文学的世界。

       以“文学图像论”进行文学批评的实例就是对鲁迅作品的“语图”批评,赵老师从鲁迅小说中丰富的色彩描绘和语象与版画的统觉共享入手,详尽呈现了“语图”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实际运用。

       赵宪章教授以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激情洋溢的讲解征服了认真聆听的众多师生,短短的两个小时如惊鸿一瞥,让同学们得以管窥“文学与图像研究”这一诱人发掘的世界。发言完毕后,陈戎女教授做了精炼的总结,对于赵宪章教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术探究精神和对理论观点严密的逻辑论证表达敬佩,认为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标杆和方向。李庆本教授针对莱辛《拉奥孔》中语图互仿的非对称态势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表达了看法,言词之间多有激赏。何宁教授对文学文本中图像与文字并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与赵老师进行了学术交流。之后,围绕语言的“实指”和图像的“虚指”等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困惑之处,赵宪章教授耐心一一做了解答和补充,持续高涨的热情显示出本次讲座带来的影响还将延续,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